中國高考,其實本質是分省選拔制。
部屬高校是面向全國的,但是省屬高校主要是面向全省的。
也正因此,其實高考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本省的學生和本省的學生競爭。
而選拔,就意味着大家要比拼誰的分數高。
高中歷史上經常講的幾件事情就是落後就要挨打,民族資本家發展民族工業,等等事情。
這種思維下,也就導致了大學教育在過去,嚴重傾向於工業化。
在北京,就十分地典型。
比如北京學院路的八大學院,農林,地礦油,鋼鐵,航天,醫學。
每一個都是專門的針對某個行業的高校。
在這種思維引導下,各個省建的高校雖然沒這麼多,但基本上專業類似。
而少數文科專業,是專門作為公務員專業設立的。
所以之前大學沒擴招之前,一個學生一個坑,你讀了某個專業,以後要不分配這個單位,要不分配那個工廠。
而80年代之後,去全世界一看,發現潮流早就變了。
原來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早就已經開設了經管類的專業,原來很多國家開始教投資。
原來世界上的大學專門為地礦油開個大學的少之又少。
也正因此,80年代,從大連理工大學開始試水,工商管理類的專業開設,許多專門類院校的農林經濟,工業經濟等等開始轉設成經濟學。
法律類的,外語類的專業開始紛紛出現在各個高校。
但問題是,中國的工業化遠遠還沒那麼發達。
人,又實在是太多了。
文科專業,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根基專業,科舉制也好,九品中正也好,還是之後的大學也好,文科專業從來都沒有缺席過,只不過少之又少。
因為所有統治者都明白這個專業設置後是用來幹嘛的。
理工科專業大爆發,是因為對歷史的反思得出了這個結論,不發展理工科,那麼註定在軍事上很被動。
而隨着中國基建的一輪輪爆發,石油化工興起又沒落,土木工程興起又沒落,計算機正在興起。
理工類專業和漢語言文學這類專業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太不穩定了。
不過這就是這些專業設置的目的,工具類專業。
說白了,趕上國家某類基建大爆發,那麼專業就迎來高光時刻,等到下一個專業爆發,之前的專業就一言難盡了。
和漢語言文學這類專門輸出公務員的專業的穩定性根本沒法比。
用文科生和理科生這種高中生分類,很難和中國的大學教育去掛鈎。
因為你高中的文理分科,到了大學選完專業,才發現不管文科理科,能夠和時代的產業產生共振的,那麼都能飛上去,產生不了共振的,都是棄子。
中國的發展很不同,高速崛起,靠的是工業化。
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例如英美,在傳媒上面根本不具備優勢,美國好萊塢、紐約時報,英國BBC,各種街頭小報,共同利用傳媒向全世界輸出新聞和看法。
中國的各種電視台和報紙,想輸出想法基本很難。
而且,媒體人即便再怎麼培養,什麼高端不高端的,也都沒什麼用,根子也不在大學教育上。
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生們意識到工業企業根本沒什麼崗位,所以索性好好讀文科專業,以後直接做公務員去了。
但是中國恰好很相反,現在是工業大國,需要的理工類人員特別多,每年大量的基建,開工很多高鐵,很多高速,很多房地產項目,這些產業帶動的崗位不必多說,從規劃設計到測繪勘探,再到鋼鐵水泥一直到土木施工,除此之外大量燃油化工,可以說大量的理工科學生參與到就業浪潮中去了。
你要是去了非洲和東南亞,如果當地不大搞基建,不搞大量的工廠的話,理工科學生畢業即失業,學這個有什麼用。
所以中國對理工科類學生的需求量巨大,的確如此。
但是對文科類專業學生的需求,一直很穩定。
經濟不太好的時候,文理類學生就業都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