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鉤隨筆
孩子一上初中,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幫不上了。」
確實,科目變多、難度加大,再加上青春期情緒波動,親子溝通也開始變得困難。
你說多了,孩子嫌你煩;你不管吧,成績又開始「自由落體」。
但你有沒有發現——
那些學習上始終穩住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懂得轉型的父母。
從「管理者」到「引導者」,從「監督者」到「支持者」,
他們不盯分,不嘮叨,不指揮,卻比誰都更有影響力。
他們到底做對了什麼?總結下來,就是這五件關鍵的事:
一、從「盯着學」到「引着學」
——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靠盯,初中靠引。
一個真正厲害的父母,不是全程陪學,而是逐步放手,讓孩子自己掌握學習節奏。
和孩子一起設定目標,但讓他決定怎麼完成。
比如:「周末語文作業,你想分兩天做完,還是集中做完再玩?」
孩子遇到難題,別急着講答案。引導他翻筆記、看例題、自己解決問題。
學會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該吃的虧,該挨的批評,不要替他擋。
「放手」不是撒手,而是教會他自己動手。
二、別盯分數,先盯習慣
——習慣才是長期勝出的底層邏輯
你焦慮的不是一次成績,而是長期沒有方向。
成績只是結果,習慣才是根本。
我們做過這些小改變,效果出奇地好:
✅ 用「番茄學習法」管理時間:25分鐘專註+5分鐘休息。
✅ 每天睡前回顧當天知識點,查漏補缺。
✅ 手機統一放到客廳,不帶進學習區。
學習不是「卷」,是比誰能堅持「有序地重複」。
三、情緒支持遠比成績打擊更有用
——初中生不怕題難,就怕爸媽不理解
很多孩子的學習下滑,源頭不是能力,而是情緒崩了。
你是不是也說過這些話?
「怎麼又考砸了!」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考不上好高中,你就完了!」
這些話,句句扎心。你想激勵,孩子卻只聽到了否定。
正確做法:
考不好?別急着訓,先聽他分析:「你覺得難在哪兒?」
進步了?別說「你真聰明」,而是「你最近真的很努力,我看得出來!」
焦慮時?教他做深呼吸、聽音樂、短暫運動,而不是直接否定他的情緒。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四、少問「寫完了嗎」,多問「今天開心嗎」
——溝通不是盤問,是連接
很多父母一回家就問:「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立馬反感,話也懶得說。
與其逼問學習,不如聊點生活。
「今天學校有什麼趣事?」
「你最近跟誰關係最好?」
「哪門課最想吐槽?」
建立信任的關鍵有三:
✅ 不打斷、不評價,先聽他說完。
✅ 尊重孩子的隱私,不翻手機、不偷看聊天記錄。
✅ 和孩子一起笑,哪怕是學校的小段子,也是一種連接。
好的溝通,是讓孩子願意把心門留給你。
五、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感」
——沒有目標的孩子,不會真正努力
很多成績不穩定的孩子,其實不是不會學,而是不知道「為什麼學」。
這時,比「加課」更重要的,是「找方向」:
讓他設定短期目標:比如這個月數學提高10分。
結合興趣設計學習內容:喜歡科技,就鼓勵多讀科普;愛寫作,就報名徵文比賽。
和他一起聊聊未來職業規劃,哪怕是最初的幻想,也是一種內驅的火苗。
內驅力,才是孩子能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寫在最後: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你一直在孩子身後吆喝,而是他自己學會跑起來。
初中三年,是孩子邁向獨立的起跑線,也是家長完成角色轉型的關鍵期。
你放對了手,孩子就能長出翅膀。
你多一點理解,孩子才敢全力奔跑。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