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當前,很多畢業生面臨著畢業論文的修改、提交與答辯。從確定選題、梳理文獻,到實驗、調研、數據分析,再到整理圖表、完成寫作,學生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既是為了拿到畢業文憑,也是為了讓學業得以圓滿。
這個過程,往往並不簡單。我們採訪了多位國內高校在讀大學生,請他們從親歷者的視角,講述關於畢業論文的困惑與期待。
寫論文,面臨哪些挑戰
萬事開頭難。要想完成畢業論文,確定選題是第一步。對此,有人從之前的學業成果中獲取靈感,有人直接請導師指點迷津,也有人「白手起家」,自行尋找選題後再在導師的幫助下逐步細化。北京某高校應用統計學碩士生陳浩選擇了第三條路,也是最難的一條路,「要找到既有創新性又有實際價值,同時還好落實的選題是很不容易的」。
定好選題之後,研究方法的確定、數據資料的收集、論文寫作的規範等問題,更是「一山放出一山攔」。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生申文傑,在嘗試復現他人未開源的工作時多次碰壁,「這需要一點運氣,再多調一些重要的參數可能可以試出來」。對大多數理工科學生而言,實驗數據的結果對論文質量起着決定性作用。
在一所以新聞傳播見長的高校,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王作丹需要進行調查問卷的數據收集,卻苦於難以兼顧樣本量與質量。「自己也能收集不少數據,但信度、效度不好保證;而網上一些專業平台的真實性也讓人懷疑。」
就讀於浙江某綜合性大學的夏蕾是一名理工科大四學生。落筆寫作時,她會對論文中專業性欠缺的「大白話」感到難受。「平常都是寫實驗報告,對語言專業性要求相對沒那麼高,寫畢業論文時就感覺自己掌握專業語言很困難。」後續對論文格式的調整,其繁瑣步驟更是令她頭疼。
焦慮面前,有沒有「替代方案」
然而,某些學術層面之外的壓力,或許是畢業生們更大的困難。
曲嘎是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高考填報志願時,她對所學專業並沒有考慮太多。然而,進入北大之後,因為摸索不清學習方法,讓曲嘎一度懷疑自己,「每一次寫作業都讓我感到痛苦」「感覺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為此,曲嘎休學了一年。當她調整好狀態重返校園後,畢業論文又讓痛苦再次襲來。「老是在想當初自己為什麼沒有轉專業。」最嚴重的幾天,她一直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有時,曲嘎會懷疑畢業論文的必要性——對本科生而言,如果不尋求在本學科從事學術研究,畢業論文是否可以用其他作品替代?
對可能的「替代方案」,高校並非沒有相關考慮。陳浩的碩士培養方案上,就寫着「學生可以提交相關實踐報告」。但在實踐中,這一條似乎並未充分生效,他和他的同學們還是得寫論文。
陳浩認為:「是否提交論文與個人的發展方向相關,實踐作品更符合專碩就業導向的培養要求,改畢業論文為實踐作品應該是一種趨勢。」
相比之下,申文傑認可畢業論文這種考核形式的必要性,但他也認為,畢業論文的篇幅可以考慮縮減。
導師可以引路,卻不是「萬能幫手」
在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學術導師是畢業生的關鍵引路人。但導師並非萬能。採訪發現,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下,導師對於學生的指導存在一定的短板與盲區。
申文傑評價自己的導師「非常認真負責」,每周都會與他單獨面談。但是,由於導師年齡較大,目前較少在一線研究,對於一些較新的方法指導與應用,導師較難給予有效幫助。
王作丹的導師身處國外,因而只能與學生線上聯繫,且較不頻繁。王作丹常常苦惱於溝通的障礙,「有時在微信上看老師發的指導文字,我第一遍看是一個意思,第二遍看又是另一個意思」。王作丹同時承認,作為碩士研究生,在需要時應該主動尋求幫助。
夏蕾的導師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的校區,導師因而不常待在辦公室。「如果事情比較緊急或比較複雜,導師會說咱們打個電話。」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夏蕾更多會選擇向師兄師姐求助。
值得一提的是,多名受訪者都提到了ai可以為學生寫作論文提供一定幫助。他們表示,部分院校對畢業生ai工具的使用作出要求,並設置了檢測環節。
然而,由於ai檢測工具本身的局限性,這類檢測是否合理、有效,存在一定爭議。
在受訪者們眼中,理想的導師應該既能及時給予學生有意義的指導和幫助,也能給予學生一定自主性。在現實中,導師也有導師的難處,其輔導學生的任務量和其他工作安排,都可能影響與學生的溝通效率。
(應受訪者要求,陳浩、申文傑、夏蕾、曲嘎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