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敘述皆有官方信源,為了讀者有更好的體驗放在了文章後綴,感謝您的支持!
2007年,內蒙古武川縣,那天是張秀榮60歲壽宴。她退休多年,一直獨居在武川縣的老宅,教了一輩子書,這一天,十幾個曾經的學生回來為她祝壽。
一個中年男子下車,手裡拎着一個扁方形紙袋,他走進院子,眾人一看,紛紛站起身:「是陳志德!」
陳志德把紙袋放在桌邊,說:「老師,給您準備了點禮物。」
張秀榮拉開袋子,裏面是一張紅色的房產證,還有一串嶄新的房門鑰匙,她愣住了,連忙把證件塞回去,擺手說:「太貴重了,我不能要。」
陳志德看着她,說:「老師,26年前,您給我買了一雙棉鞋。今天我只是還您那一雙鞋。」
張秀榮一時沒說出話來,低頭看着那串鑰匙,眼眶一下紅了。那年,她掏出半月工資,買下一雙棉鞋
時間回到1981年夏天。陳志德跑了七八里山路,拿着大學錄取通知書,來到張秀榮家。他穿着一雙破舊的棉鞋,鞋幫上新補了兩塊布,鞋底邊已經裂開。
張秀榮接過通知書,看完後點頭:「我就知道你行。」她把通知書疊好放在桌上,目光落在陳志德腳下。
「鞋怎麼還是那個?」她問。「還能穿,」陳志德笑着說。
張秀榮轉身從衣櫃里翻出一個信封,從裏面抽出20塊錢,塞進他手裡:「去鎮上買雙新的,長春冷,別凍着腳。」
當時張秀榮的工資一個月40元,20元是她半個月的工資,陳志德使勁推回來,說:「太多了,老師。」
張秀榮皺眉,把錢重新塞進他懷裡:「你拿着,不用說別的。」
陳志德不要,說完便跑回家,幾天後,送他上火車那天,張秀榮特地提前到了車站,她從包里拿出一個用報紙包着的紙盒,塞進他懷裡:「這是老師給你買的新鞋。」
「長春下雪早,你記得穿。」火車緩緩啟動,陳志德站在車門口,緊緊抱着那雙鞋,隔着車窗,向張秀榮揮了揮手。
1981年春天,距離高考只剩三個月,陳志德的父親突發重病卧床,母親原本就常年卧病,哥哥已在外打工,家裡沒有人幹活。
他放下書本,準備外出打工養家。沒有告訴學校,只留下一封字條,悄悄離開。
張秀榮當時已不再擔任他的班主任,但仍時常打聽他的情況,得知消息後,她第二天一早趕到他家。
第一回,她在地頭找到正挽着褲腿幹活的陳志德。她沒有多話,只說:「你跟我回去。」
陳志德低頭不語,第二回,她帶了兩本舊練習冊和一袋饅頭,坐在灶台邊,一邊燒水一邊說:「你出去能幫幾天?你不如考上大學,把你爸媽帶出這片地。」
第三回,她站在破屋門口,對他說:「你現在放棄,以後每次看到地,你都得低頭。」
那一晚,陳志德坐在灶前,一直沒有說話。第二天,他背着書包重新出現在教室門口,沒有人問他為什麼回來,張秀榮從教研室走出來,看了他一眼,又轉身回屋。
他是角落裡那個孩子,第一次注意到陳志德,是在1978年,張秀榮剛調入武川縣初中,接任初三班主任。
開學第一周,她站在講台上點名,看到最後一排角落裡,一個皮膚黝黑、穿着破舊棉襖的學生,總是低頭寫字,從不抬頭。
幾次課後測試,他的成績始終在班裡前三。張秀榮開始留意他:不說話、不和同學來往、吃飯總是最晚、早上到得最早。
一個周末,她踏着泥路去了他家家訪,土屋前,幾隻雞在跑,一口破鍋放在牆根下。
屋裡堆着柴火和雜物,一家八口人,母親躺在床上,父親坐在門檻削木頭。陳志德在一邊幫着剝玉米。
張秀榮坐在小凳上,聽陳志德父親說:「家裡窮,供不上學了,志德也懂事,想着出去幫忙。」
她沒說教,只是握住陳志德的手,說:「你聽老師的,上學比什麼都重要。」
那天回去後,她在班裡沒有提起家訪一事,只是第二天上課時,多念了陳志德的名字。
三年陪伴,她不是親人,卻做了所有親人做的事,初中三年,張秀榮一直悄悄關注他,看到他吃白飯沒菜,就把自己飯碗里的肉挑出來,悄悄放在他碗邊。
學校組織活動,他常因交不上費用躲在一旁,她就從工資中扣一點補上,默不作聲,他不和同學交流,她課間把他拉去操場,一起放風箏、清掃走廊。
他作文寫得好,她特意在班上念出來,說:「大家都應該看看志德怎麼寫。」
有一次他考試遲到,放學後她拿着卷子坐在他旁邊,一題一題給他講,這些年,她從未大聲稱讚他,只是在身後悄悄為他鋪路。
壽宴之後,張秀榮最終收下了陳志德送來的那套房子。房產證寫的是她的名字,鑰匙包好裝在一個絨布袋裡。
陳志德請她去呼和浩特住:「那邊好,離醫院也近。」張秀榮沒有答應:「我捨不得這裡。」
之後每個月,陳志德都會讓快遞送來東西:保暖內衣、降壓藥、蜂蜜、速凍水餃。快遞單上只寫「張老師收」。
2007年,張秀榮搬進那套房子前,最後一次回望老宅門口的那棵槐樹,她沒問過陳志德成功後的職位,也沒要過他的任何回報。
她知道,那雙棉鞋早已被他穿破,但鞋底下,是她一手墊上的路。
數十年來,張秀榮老師從未離開過她那三尺講台,她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懷着一顆熾熱且真誠的心。在教育的旅程中,她傾盡全力,只願助力學生衝破困境,卻從不求任何回報。
她的一舉一動,都在無聲地闡釋着 「為人師表」 的真諦。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文 |蔡醫生健康雜談
——完——
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學生26年後買房送老師,只因老師當年曾花20塊錢給自己買了一雙棉鞋!贊!好老師教出了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