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名女生通過網絡平台反映稱,自己今年考研「二戰」上海大學,初試專業課成績僅為10分。她表示,自己「一戰」該科成績為130分,實際成績與自己預估成績相差過大,且此次考試均按照題目所給方向作答,引發輿論關注。
面對洶湧輿情,上海大學研究生院官網發佈《情況聲明》,詳細說明了成績公布、複核的時間流程,強調閱卷和複核工作的規範性,聲稱不存在換卷、壓分等情況,沒有發現漏批、加分錯、登分錯,且各題都有批改痕迹。
涉事高校的及時回應固然值得肯定,但並不能令人信服。怎樣的打分標準能給出10分,才是公眾質疑的關鍵所在。學校僅強調流程合法合規,卻未對這一核心問題做出實質性解釋。
此前,寧夏大學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由於一科目成績偏低,不少考生質疑「故意給低分」。對此,寧夏大學申請自治區教育考試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組,對該科目的評卷情況進行複查,並向社會公布了複查結果。相比之下,上海大學的回應無疑顯得避重就輕。信息時代,高校公信力至關重要,此次事件若處理不當,影響的不僅僅是這名考生的權益,還會對上海大學的聲譽造成損害。面對爭議,上海大學有必要採取更積極有效的措施化解質疑。
一方面,學校在不泄露考生隱私的前提下,應公開詳細評分標準及評卷情況,讓公眾清晰了解10分是如何得出的。若評分確實公正合理,自然能平息爭議;若存在問題,也能及時糾正,維護考試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可以邀請其他高校相關專業的資深教授、教育考試領域的專家組成獨立審查小組,對試卷評分情況進行重新評估。第三方機構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能夠增強審查結果的可信度,相比學校自行複核,更能讓考生和社會信服。
此事固然只是個例,但其背後所折射出的考生權益保障問題,卻不容忽略。偏文科的考試,主觀題高度依賴評卷人主觀判斷,但現行制度缺乏對評分一致性的有效監督,極易導致「壓分」「偏好評分」之類的爭議。通常情況下,考生在複核無果後,缺乏進一步申訴或第三方介入的途徑,最終只能被動接受結果,凸顯了制度救濟的缺失。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倘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就很難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10分爭議」事件是當前考研評價體系中程序正義與實質公平脫節的縮影。高校若僅以「合規聲明」應對質疑,不僅難以平息爭議,更會透支公眾對教育公平的信任。因此,亟待完善評分監督,對主觀性較強的科目實施多人交叉評分、分題盲審制度等,並建立和完善評分偏差的申訴複核機制。唯有將考生權益置於制度設計的核心,打破「自說自話」的困境,才能給考生和社會一個滿意的答覆,維護好高校招生考試的公平公正以及自身的公信力。
文|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