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八停
編輯 | 十八停
在遼寧盤錦,有這樣一個小孩,他10歲就考上了大學、13歲考上研究生,16歲就成為北航的博士。
他曾經被奉為「神童」,智商測試結果高達140,與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智商相同。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國家未來的希望,如今已經29歲了,卻依舊沒房沒車沒工作,每個月還要靠父母接濟,甚至稱父母欠他一套房。
他就是曾經火爆全國的張炘煬。
作為全國最小的博士,他如今為何淪落至此呢?這些年來,他又經歷了什麼呢?
驚艷的天才少年
1995年,張炘煬出生於遼寧盤錦,從他出生的那一刻,他的父母就在他身上注入了太多希望與汗水。
他的父親張會祥是當地的一個公務員,母親則是一名小學教師。
因為張會祥曾經高考成績比較差,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幫他一雪前恥,創造家族輝煌。
不知是命運使然,還是張炘煬智商本就高於普通人。
他兩歲的時候就認識幾千個漢字,張會祥發現兒子有如此強的學習能力,於是5歲的時候,就將他送進了小學。
可是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張炘煬僅用了幾天就學完了,父親便讓他跳級。
但無論跳到哪一級,張炘煬總能以最快的速度學完全部課程,就這樣,張炘煬僅用了2年時間,就學完了小學的全部知識。
張會祥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有一個天才兒子。
所以他從張炘煬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灌輸「王者精英」的思想,他禁止兒子看電視,也不允許他看課外書,只讓他一直學習。
進入初中以後,張炘煬的成績一路下滑,這在張會祥眼中是可怕的,因為他希望兒子在初中也能保持同樣的學習速度。
於是在初中學習兩年以後,張會祥就讓兒子跳到了高中。
在高中,張炘煬的成績一直提升,每次考試他都提前交卷。
張會祥眼看學校的教學速度已經跟不上兒子的學習速度,於是就讓張炘煬回家自學,並很快學完了高中的全部知識。
2005年,張炘煬剛滿10歲,父親便讓他提前參加了高考。
在考場中,張炘煬與眾多高三學生一起做題,幼小的他顯得格外出眾。
小年紀,大學歷
高考結束後,全家信心滿滿,張會祥還給兒子選了兩個志願,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
可是要想考這兩學校,就算放到今天也需要考600多分,10歲的張炘煬真能考上嗎?
可惜的是,高考成績出來後,張炘煬只考了505分。
如此年紀,能考到這個分數已然不易。
張炘煬今後完全可以複習幾年,再參加高考,成績一定會更好。
可是張會祥卻決定讓兒子直接上大學,並替他填報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的志願。
進入大學後,張炘煬依舊只是自學,不過他的成績卻名列前茅。
張會祥夫婦為了照顧兒子起居,還專門辭職跑到天津,在學校旁租了個房子。
而學校為了培養這個尖子生,還為他聯繫了德國的大學。
但這個計劃直接被張會祥否決了。
因為要去德國上學,年齡至少要滿14周歲,對張炘煬來說,他畢業後還要等一年才能去讀書。
張炘煬13歲時,父親便督促他考研究生,最終他也不負眾望,成功考取了北京工業大學應用數理學院的碩士。
學院為了培養這位「小天才」,專門給他安排了學院的副院長程曹宗教授當導師。
研究生的學習生活相比於大學,會更加自由靈活,主要依靠自主學習,這正是張炘煬的強項。
所以當他順利完成研究生學業時,他的父親再次對他提出了要求,讓他考取博士學位。
而張炘煬此時更是高傲,公開要求父親為他在北京買一套房,如果不買房,他就不考博士。
他說:「如果畢業了在北京連房子都沒有,那讀博還有什麼意義呢?」
但對於一個普通工薪階層來說,在北京買房談何容易。
張會祥夫婦為了哄兒子考博,於是就在北京租了個房子,騙兒子說是買的。
張炘煬後來知道了房子不是自己的,還跟父母大吵了一架。
可張炘煬最終還是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應用數學博士,他此時只有16歲,成為了全國年齡最小的博士。
要知道,北航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黃埔軍校」,數學專業更是排名全國前十。
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張炘煬的前途不可限量。
可在博士的學習生涯中,張炘煬的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因為他沒有經過多年系統的教育,只會學習,卻不會做研究。
所以張炘煬的博士一讀就是8年,直到他24歲的時候才博士畢業。
人生終是「傷仲永」?
2019年,張炘煬博士畢業後,成為了寧夏師範學院的外聘教師。
巧合的是,他本科時期的導師張躍輝教授就曾在這所學校工作,此時還在擔任寧夏大學數學統計學院的院長。
不過2年後,張炘煬就直接辭去了教師的工作,前往上海和朋友一起做項目。
在上海這座城市,他積攢的5萬塊錢很快就花完了,銀行卡里僅剩下幾千塊錢,每天只能吃10塊錢的青菜湯。
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給父母打電話,讓他們給自己轉幾萬塊錢。
他說父母曾經承諾給他在北京買房,但是最後卻沒買,所以他們還欠自己幾千萬。
張炘煬如今已經29歲,卻依舊沒房沒車沒工作,他甚至覺得自己如今不用看別人臉色,無業一身輕。
他說:「我一輩子不工作都沒問題,我不單單靠父母,還能靠父母的父母,雖然家產所剩不多,但至少曾經也輝煌過。」
在談起曾經要求父親買房時他說:「我現在完全沒有買房的想法,無業無房無貸一身輕不好嗎?」
張炘煬的父親曾經不允許他辭職,他們為此還產生了爭執。
他從小就希望兒子成為精英,後來甚至還出了一本書,名為《神奇的學習》,不過他在書中只講學習,卻從沒講過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俗話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儘管一個人的智商堪比霍金,但是如果他滿腦子只有物質,卻獨立的人格。
那終究只是拔苗助長,成為現代版的「傷仲永」罷了。
參考資料:
1.光明網:《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神童」張炘煬現狀:今年28歲,卡里就剩幾千塊錢》2023年9月22日
2.北青網:《當年10歲上大學的「神童」,如今隕落了嗎?》2023年9月22日
3.中國婦女報:《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搶跑的「神童」現狀如何?》2023年9月27日
4.南方周末:《成敗張炘煬:忘掉神童的人設,找回生命的意義》2023年9月25日
5.新華網:《美國5歲男孩智商130 接近斯蒂芬·威廉·霍金》2007年0月31日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