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王媛 整理
通訊員 劉婷 喻紅豆
2月25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江漢區紅領巾學校獲悉,為了落實好「雙減」課後服務,紅領巾學校打造「可定製的學校課程體系」,確立了「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個性化、個性課程定製化」的課程實施策略。
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保證國家課程正常開設的基礎上,學校對美術、科學、音樂、體育等課程進行特色化改造,增加學生成就感,激發興趣。同時,校本課程如舞蹈、德育課程、校園傳統節日課程等也進行特色化設計,注重實踐與創新,強調人人參與,注重過程育人。
在2024年春節期間,紅領巾學校的學生便通過豐富多彩的寒假活動,展示了學校課後服務的成果。
體驗非遺感受濃濃年味兒
跟着非遺傳承人現場學習製作徽州魚燈、陽新布貼……寒假裏,紅領巾學校的學生體驗舞龍頭、嬉魚燈、做粘花,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玩轉民俗文化。
在武漢市江漢區的一非遺文化體驗區內,十餘名學生圍坐一圈,小組合作給小魚兒設計綵衣,又分工彩繪魚頭、魚身、魚尾,現場氛圍十分熱鬧。在孩子們的精心描繪下,一條條小魚兒靈動起來。徽州魚燈研學項目負責人胡淑華說,她特意從安徽趕來武漢,帶着一條條象徵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小魚兒」迎接春節。
四年級學生鄭歆予動手繪製了小蝴蝶圖案,通過設計樣稿、剪樣稿、粘貼色布、組合圖案、繞邊縫布和輔助刺繡共六個步驟,在胡芳的指導與幫助下,耗時一上午,最終完成了一個小的陽新布貼。「小的可以做成發卡或者胸針。小姑娘很有天賦,也很有毅力。」她受到了非遺傳承人的誇讚。
沉浸式體驗挖掘文物過程
步入寒假後,該校學生在武漢園博園的「考古現場」,沉浸式體驗發掘長江流域的三星堆青銅器、屈家嶺陶器、良渚玉琮等「文物」的過程。
十餘名學生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習了長江流域文化、考古相關的知識。隨後,進行模擬考古實驗。按照實踐要求,學生們領取挖掘工具,需在規定時間內挖掘出指定區域內的「文物」。
體驗完考古的流程後,學生劉智朴告訴記者,通過沉浸式體驗,他感受到了考古人員工作的真實情景,在模擬考古發掘的過程中,激發了他對長江流域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民族自豪感。
化身工程師、研究員,為保護長江建言獻策
寒假期間,在武漢園博園長江文明館舉行的「長江守護者峰會」上,該校學生化身工程師、研究員、漁村船長等角色,共同為保護長江母親河的生態環境獻計獻策。
現場,學生們分組進行實地調研、學習討論,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保護長江出謀劃策。有的小組化身動植物保護見習研究員,深入長江生態館的各個角落,觀察記錄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探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經過調研,各組學生代表通過畫報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保護方案,贏得了現場觀眾的認可。「經過一天的緊張學習和實踐,我們收穫頗豐,不僅深刻認識到了長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還掌握了許多實用的保護知識和技能。」紅領巾學校五年級學生張格嘉說。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