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2024年02月07日02:25:13 教育 1782

作者 | 溫儒敏

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來源 | 羊城晚報


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 天天要聞


這十多年來,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更多年輕人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巨大的成就。但是,從多數大學目前的情況看,前進中也出現新的問題,甚至是「重病」,我把它概括為「五病」———


「一病」:市場化


病例:北大校園到處都是廣告橫幅,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講台

病因: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

病症:大學不斷擴招,靠獲取學費來維持運行;辦各種班「創收」

病害:賺了一些錢,風氣壞了,人心野了


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每年兩會都有代表提案,要求加大對教育投入。


這些年基礎教育的投入的確增加了,但高等教育欠賬很多。這是關鍵問題。


國家投入不夠,學校要自己去賺錢,不少大學只好不斷擴招,靠獲取學費來維持運行。還有就是「創收」(這個詞對於學校來說很不好),辦各種班,賺了一些錢,可是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哪有心思教學?現在學校的商業氣氛越來越濃,越來越世俗、庸俗。


進北大校園看看,太熱鬧了,到處都是廣告橫幅,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而且很多都是老闆班、賺錢班。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講台。結果弄得大學生剛進來就心急火燎,急於找各種賺錢門道。什麼時候能讓北大重新找回「博雅」的氣氛呢?

再說老師的心態也受到影響。我們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有的很少時間真正放在教學上、放在學生的學習上。中國有這麼多好的年輕人,為什麼培養不了?現在名教授都不教本科。為什麼?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學生的程度比以前明顯降低。師資外流現象非常嚴重,更嚴重的是敗壞了校風。


北大有些院系教師的收入非常高,甚至可能比某些基礎學科教師的收入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容許一部分老師「先富起來」,多拿一些錢也無可厚非。


問題是不能沒有管理,否則有些教授可能就是為錢上課,而且造成校內貧富不均,兩極嚴重分化,學校成了市場,人心搞得很勢利,既不利於校風建設,也不利於學科建設。


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 天天要聞


「二病」:「項目化生存」 


病例:在山東大學給本科生上課竟成了新聞

病因:現有學術生產管理體制的量化要求,特別是理科與工科的研究;追逐利益,項目都有錢

病症: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學術會議、成果鑒定、資格審查、項目審批玩手段走過場,吃喝、遊玩、送禮、拉關係、作交易反倒成了實質內容

病害:浪費人生,浪費資源,學術腐敗


所謂「項目化生存」,是對那種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的描述,特別是那些很可能只是泡沫、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項目,不斷對付着做,實在浪費人生,浪費資源。為什麼要這樣?年輕的老師不申請項目是不可能的,因為現有學術生產管理體制有這種量化要求,特別是理科與工科的研究,往往就是通過項目來實行的。還有,就是追逐利益,項目都有錢,有些老師其實就是奔着錢去申請項目的。這其實也是市場化的弊病。

現在學術腐敗嚴重,假成果、假學問遍地都是,學術會議、成果鑒定、資格審查、項目審批過程普遍玩手段走過場,吃喝、遊玩、送禮、拉關係、作交易反倒成了實質內容。現在很多人當上教授就整天過「項目化」生活了,很少給本科上課,是不正常的。


我近30年幾乎每隔一年就要給本科生上課,上個學期還給一年級上基礎課。這學期來山東大學,學校很照顧我,不給我什麼限制,可是我自己覺得既然當老師,上課是基本的工作,這學期就給文學院的本科生上課。本是份內的普通的事情,沒想到此間報紙還當做新聞專門報道。可見現在「項目化生存」多麼嚴重。


現在社會以實用技能為標準收羅人才,輿論更被市場的泡沫所左右。人們為謀生而學習,沒有內在的事業衝動,上大學無非是畢業後好在人才市場上找到買主,賣個好價錢。這種短視的觀念嚴重挖空大學文化的基石,腐蝕現代精英的人格品質。


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 天天要聞


「三病」:平面化


病例:吉林大學幾乎把長春的主要幾個大學全都合併

病因:追求大而全

病症:大學合併

病害:辦學個性與特色丟失


大學越來越失去個性特色,就是平面化、均質化了。原因之一是都搞大而全,都在升格。大學合併本來也有好處,對……分工狹窄、體制封閉、低水平重複、小而全的高校辦學模式,尤其對打破多年的利益集團化、沼澤化有好處,利於「清淤消腫」。但許多大學合併,就是貪大求全,原有一些傳統特點就丟失。


吉林大學幾乎把長春的主要幾個大學全都合併了,規模之大,令人感嘆:不是吉林大學在長春,而是長春在吉大了。於是吉大自己原有水平也扯平了,特色淡化了。武漢原來有個水利學院、還有個測繪學院,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上中學時就知道,現在合併到武漢大學了,融合一塊了,文章發表的指標上去了,可是特色也不見了。北大幸虧沒有和清華合併。大學辦學個性與特色的丟失,是個大問題,現在都「平面化」了。


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 天天要聞


「四病」:官場化


病例:有的教授也爭着去當處長

病因:大學官場化,誰當領導誰就得到更多資源

病症:在各種場合會看到人們互稱官銜,就好象在政府機關裏面一樣

病害:知識分子喪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頭腦,失去靈魂


現在是按照官場那一套給學校管理人員套行政級別,學校也有所謂副部級、正廳級等等之分,動機也未必是壞的,可能是為了幫助學校爭取資源吧。但後果很不好,助長學校的官本位風氣。


政府部門有些上不去的官員,就去大學做校長、書記,還不是促使學校越來越官本位?院系一級的黨委書記有的也高度職業化,都是外派的,不懂業務,就很難進入狀態(這方面北大好一些,院系一級黨政領導幾乎全都是本院系的老師,不當這個「領導」了,就回去當老師)。


現在大學官場化,誰當領導誰就得到更多資源,以致有的教授也爭着去當處長,有點可悲。不是處長不重要,是這種風氣不適合學校。管理對於學校教學科研的運行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管理不等於領導,而是服務教學科研(不是服務教師)。管理做好了應當很有成就感,但管理不應當是當官。


我到過一些學校,看到有些院系支部書記的權力都很大,可以支配院長、系主任,一級一級官階很鮮明,在各種場合會看到人們互稱官銜,就好象在政府機關裏面一樣。我當中文系主任多年,系裡很少稱呼我「溫主任」的,那樣稱呼會讓我不舒服。許多大學的官本位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只要有一官半職,地位就比教授、老師、學生要高,甚至動輒可以決定他們的命運。在這樣一個體制下面,怎麼可能會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風!


更嚴重的是許多大學書記和校長職責分不清,……「兩個一把手」,黨政不分,誰最終負責?往往就是誰強勢誰就真正「一把手」,弄不好還彼此矛盾爭鬥,影響工作。這個問題好像很難解決,但總要想想辦法,有所改進。官本位造成人身依附,造成知識分子喪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頭腦,失去靈魂。傳統宗法制度和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網的劣根滋長,腐蝕了近代以來形成的中國大學精神。


溫儒敏教授: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 天天要聞

 圖 | 勾犇


「五病」:「多動症」 


病例: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也沒有總結,接着又搞「元培學院

病因:主管部門往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

病症: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搞什麼「戰略」、「工程」之類,名堂、花樣讓人目不暇接

病害:折騰效果值得懷疑


……「多動」,是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搞什麼「戰略」、「工程」之類,名堂、花樣讓人目不暇接。意圖可能是好的,可是效果值得懷疑。


教育有滯後性,不能老是變動。有些試驗要跟蹤多年才能下結論。比如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也沒有總結,我稱之為「無疾而終」。接着又搞「元培學院」,也是着急出經驗,弄到現在全國都在摹仿。北大本科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吧,為什麼要大動干戈?即使試驗,也要有個過程,有跟蹤。我們都有點沉不住氣,老想改革,就是不願意下功夫。比如我們大學教師到底在本科教育上面下了多少力氣,這才是大問題。


上級主管部門往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所以「多動」。但學校應當有自己主心骨,盡量抑制「多動」。我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9年,全國大學的中文系幾乎全都「升級」為學院了,我說不必去跟風,即使要變學院,那也等全國的中文系都「升級」完了我們再升格吧。現在全都「升級」了,這裡還是巋然不動。我不當系主任了,以後北大中文系是否升級為文學院,也就不可逆料了。我們大可不必在「名堂」上下功夫。


針對「多動」,我們這些年提倡「守正創新」,在比較艱難的條件下,教學科研以及課程建設還是維持在較好的水平。這也得益於北大的寬容,校方沒有逼着我們「多動」。


在許多情況下,改良比改革更切實。辦教育和辦工廠不一樣,教育需要積累,不宜變動太過頻繁。我們把「守正」放在「創新」前面,是想說明繼承優良學術傳統的重要性,基礎性,不贊成浮躁的教育「大躍進」。我們能做的不過是要堅守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精神,並且將之付諸於積極的建設。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事業編增加!2所高校,擬升本 - 天天要聞

事業編增加!2所高校,擬升本

近日,中共寧夏區委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官網發文稱:積極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優化高校機構編製資源配置,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有力體制機制和機構編製保障。推動優化高校辦學層次,積極做好國家政策支持的升格院校機構編製保障工作。申請將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納入中央編辦高校備案名錄管理,...
廣州中學:二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 今年擴招40人 - 天天要聞

廣州中學:二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 今年擴招40人

南都訊 記者梁艷燕 鄒衛 5月4日,廣州中學鳳凰校區舉行招生開放日,為前來參觀的家長學生準備了打卡攻略,將學校地圖印在卡片上,並讓家長學生以打卡的形式熟悉校園環境。據了解,2025年,廣州中學擴招約40人。廣州中學招生開放日,吸引了不少家長、學生前來諮詢。學校將開設2個錢學森班2025年廣州中學擴招40人後,招生計劃...
高薪又穩定!女生學工科的四大寶藏專業及院校推薦 - 天天要聞

高薪又穩定!女生學工科的四大寶藏專業及院校推薦

在傳統認知里,工科常與工地、車間畫上等號,看似不適合女生。但實際上,有不少工科專業學習強度適中、就業靈活、薪資可觀,尤其適合理科思維好的女生。小編特整理了適合女生報考的4大工科專業,一起來看!
金融學類專業選科要求為何不同?看完就懂了 - 天天要聞

金融學類專業選科要求為何不同?看完就懂了

金融學類專業綜合性較強,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數學、統計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在《2025年擬在川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中,不同高校的金融學類專業選考科目要求並不相同。那麼,金融學類專業為何出現多樣化選科要求?趕緊了解起來!
暴增1046%!華圖山鼎公布2024年成績單:營收超28億元 - 天天要聞

暴增1046%!華圖山鼎公布2024年成績單:營收超28億元

微成都報道 日前,華圖山鼎(300492.SZ)公布2024年年報。年報顯示,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8.32億元,同比增加1046.34%,凈利潤5299萬元,同比增加157.62%,扣非凈利潤2444萬元,同比增加123.09%。報告期內,華圖山鼎基本每股收益為0.38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20.94%。公司2024年度分配預案為:擬向全體股東每
智能時代,家長需要哪些新型教育思維? - 天天要聞

智能時代,家長需要哪些新型教育思維?

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開始與醫療、教育等領域深度融合。AI不僅走進了家庭,也逐漸走進了家庭教育領域。各種智能育兒軟件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有兒歌類、早教類、培優類、諮詢類等,不一而足。各種智能育兒設備如早教機、學習機、故事機、下棋機械人等,也讓家長們感到既新鮮又應接不暇。在人工智能不...
又遇爆炸事件 卡式爐如何安全使用?手把手教學 - 天天要聞

又遇爆炸事件 卡式爐如何安全使用?手把手教學

正值假期有不少人選擇和朋友家人一起出門露營、野餐感受自然但是,近日陳先生與鄰居在戶外燒烤時使用的卡式爐突然爆炸導致7人不同程度受傷 因其便攜性卡式爐是許多人露營、戶外燒烤的熱門選擇但背後的安全隱患也需要高度重視卡式爐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往下看⬇️卡式爐的危險不容小覷 卡式爐,又叫便攜式丁烷氣爐...
@2025高考生!這些985中外合作項目,低分也能撿漏名校! - 天天要聞

@2025高考生!這些985中外合作項目,低分也能撿漏名校!

想以更低分數上985名校?還能拿雙學位、學國際課程?中外合作辦學正成為高考生的熱門選擇。這裡整理了18所985高校的合作項目,從錄取分數、學費、專業特色三個方面分析,幫你找到最適合的選項。一、頂尖名校項目:降分明顯,但學費不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