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伊始,各種開學狀況層出不窮。最有爭議的就數有關城鄉學校招生情況了。
城裡的學校一位難求,而鄉村學校卻一個年級只有一個學生。
這樣強烈的反差,你敢相信嗎?事實上卻真真切切發生在現實生活里,並且就在今年的秋季開學期間。
山東某市某學校,小學一年級竟然有43個班,如果每個班按50名學生來算的話,也就意味着僅一年級就有2150名學生。
有人開玩笑說,也許一(1)班的學生早已回到家裡吃過飯了,而一(43)班的學生還在排隊等待家長接回。
想想這麼大的招生規模,學校佔地面積是否足夠大,能否同時容納那麼多學生和家長?
而廣東湛江一鄉村學校,一年級只有一個班,並且班裡只有1名學生,整個學校一至六年級共有7名學生。
也許這種城鄉學校的生源差距,只是兩個極端的特例,但其罕見情況,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城市化速度過快,很多人被這種快節奏裹挾着往前沖,留給他們的只有焦慮和不安。
正如網上有人感嘆:城市裡安放不下靈魂,鄉村裡又留不住肉體,因而身體和靈魂常常相互撕扯,唉,活得越來越不容易!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4億人口,就將近一半人是農村戶口人群。
中國有2000多個縣,容納了全國50%以上的學生,從村小到縣中,他們才是中國教育的底色。
這也就是說,他們擁有的資源和條件很少。人生面臨重大選擇會很早,並且每一步都在做重大選擇,每一步都不敢選錯。
因為他們沒有犯錯的成本,或者內心承受不起失敗的自己。他們處在教育資源匱乏的環境里,優勝劣汰的競爭更為殘酷。
鄉鎮學校里的學生,算是家長卷不動的,他們只能靠自己的成績卷出去。也就是說,他們只能成績拔尖,才能被城裡學校「掐尖」帶走。
剩下的大多數,他們會慢慢地形成一個自我認知,自己是「被淘汰的」、「被放棄的」。
他們更應該被看見和關注,更應該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以縮小與城裡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但遺憾的是,在城市中產家庭育兒焦慮被格外放大的今天,他們憑着頑強意志力走在讀書改變命運的這條路,很少被看見,即使看見也熟視無睹。
不是所有的全力以赴都能取得成功,不是所有的孤注一擲豪賭都能逆風翻盤。
對於從農村轉入城市博弈的父母,已經是盡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了。
常言道:付出就會有回報!因而,人們習慣地將付出和回報關聯在一起。
特別是在如今功利年代,人們把回報看得更迫切,更加急功近利。父母為了孩子付出很多,就會希望孩子以考試分數來作為回報。
殊不知,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只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如果過於強調孩子以成績為回報,就是成了赤裸裸的交易。
本該天真、快樂的童年,卻被父母寄予過多的期待。甚至有些家庭經濟差的孩子,他們除了好好學習外,還要承擔不少家務,與父母一起扛下生活的艱辛。
而城裡中產家庭的孩子呢?他們從出生起,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就被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有人說,如今升學的競爭,不再只是孩子天賦和努力就可以勝出的,還離不開父母能提供的可用資源。
從很多人忿忿不平的中考分流的結果,我們不難得到一個這樣的結果,那些被強制分流的孩子,很大一部分輸在了家庭環境這一點上。
按理來說,基礎教育是要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它是全民性的,為的是讓未來所有人走在一起,能夠享有基本的共識和道德基礎。
事實上,因為升學競爭激烈,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放棄,被同學排斥,在家裡被父母指責抱怨。
他們不管走到哪裡,都被區別對待,被當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就如被中考刷下的中職生,為什麼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自暴自棄?
其實任何生命都有向陽而生的本能,他們也同樣如此。如果社會能正確引導他們學會揚長補短,積極向上,他們也會珍惜青春奮力一搏。
父母也想幫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只可惜努力了不見效果,或者能力有限愛莫能助。
最後怎麼辦呢?不是教育專家們告訴父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們無需急於求成,只要靜心等待絢爛綻放。
於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現狀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只好選擇佛系,也就是任由孩子順其自然成長。
如今的基礎教育,在double減的指揮棒下,學校教育讓位,國民教育資源浪費,家庭教育又無能為力。
書本上的內容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中考高考題型又斷層式提高難度。
家長為了孩子能在升學競爭中勝出,只好花錢到校外另請高師指點。
這樣的操作,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學校教育讓位給校外輔導班,把基礎教育也變得市場經濟化。
說到底,如今的升學競爭,卷的不僅是學生自己,很多時候家長也會裹挾進去了。
比如財力,如果不是家庭經濟條件相當,能請得起300元一節課的老師嗎?
比如物力,孩子除了完成學校的學業,還要奔波在不同輔導班之間,需要有個專職的家長當司機、保姆,對於普通的雙職工家庭,忙得過來嗎?
當工作和孩子不能兼而顧之時,對家長來說,不僅是被撕裂的疼痛,而且是兩相其利取其利重的權衡。
就像馬斯洛需求的五個層次一樣,人們得先滿足生理需求,解決衣食住行這樣基本生存問題,然後才能談別的需求。
當孩子的教育與家庭生存有衝突時,父母必須做出兩相其利取其重的決定。
真心希望如今的基礎教育,能夠減緩競爭強度,回歸教育本質,讓每一個學生保持求知慾,引導學生對生活保持熱愛,引領學生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