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的是什麼專業呢?」
——「漢語國際教育。」
——「……」
——「額……就是,教外國人漢語。」
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這樣的對話在我的社交活動中發生過無數次。對於第一次聽說這個專業名稱的人,只能是面臉問號,不僅僅是因為它新,更多的是因為它實在太花里胡哨。
我們先來拆解一下:
「漢語」——漢語言文學相關
「國際」——外語類相關
「教育」——教育學相關
所以它到底歸屬於什麼類別?好像官方也沒有搞清楚。
本科屬於文學類,研究生屬於教育學類,並且在今年9月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面向社會正式發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中,將研究生專業名稱更名為了「國際中文教育」。
是不是很割裂?
#
本科教育
真的很不成熟。
培養方案:
每個學校的培養方案差別很大。
就拿三所專業評級為A+的高校(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來說。在培養目標上,南京大學強調語言文字基礎和雙語能力;北京語言大學更突出教學技能;華東師範大學注重中外文化方面的知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牛楊楊.三所重點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培養方案比較[J].文教資料,2018(13):111-112.]
培養目標的差別自然導致每個學校的課程設置會有很大不同。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主要由以下幾類構成——
語言文字學基礎課程主要有: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
文學和文化類課程主要有:(中)外國文學史、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等;
培養雙語能力的課程主要有:英語精讀、英語視聽說、第二外語等;
跨文化交流的課程主要有:跨文化交際概論、漢字傳播研究導論等;
教育學方面的課程主要有: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國際中文教育概論等。
此外還有書法、剪紙、中樂、茶藝、國學等中華才藝選修課。
到底怎麼排列組合,就完全看各自學校了。有些學校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還會導致培養計劃每年都在改,教師不熟悉新課程,學生只能淪為「小白鼠」。
其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開設最終是為了培養雙語型、跨文化、複合型、實踐型專門人才,這沒有問題。但是這就意味着經過短短本科4年教育,學生需要兼具漢語言文學功底+兩種以上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學能力,可能還得掌握幾項拿得出手的中華才藝,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什麼都想要,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什麼都沒有。
實習機會: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目標人才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的。這就代表着學生不僅需要在大學得到專業的理論教育,還需要豐富的實踐機會。但問題是,與其他專業不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習極強依託學校資源,大學要麼得有專門招收留學生的國際學院,要麼就得在海外有合作建設的孔子學院。很遺憾,目前開設了這一專業的學校大多數都是不具備任何一個條件的。
了解一些的人可能會說:可以去申請漢教志願者啊。
漢語教師志願者申請條件:
漢語教師志願者主要從本科以上應屆畢業生、在讀研究生、在職教師中選拔,專業不限,有《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的、掌握赴任國語言者優先。
是的。
不過,當你成為局中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本科應屆畢業生能申請成功的都是鳳毛麟角。
所以,想申請漢教志願者,你至少得往研究生走。
說到這,就不得不談談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的畢業去向問題了。
#
畢業去向
考研:
剛剛說到了,要申請漢教志願者最好得是研究生,另外有志願者經歷的畢業生也更有機會被國家漢辦錄用為公派教師,所以對於想繼續在本專業走下去的學生來說,考研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而對於未來不打算從事漢教工作,只對中國語言文學感興趣的學生,也可能會選擇考研。但是現實情況是,本科同屬於中國語言文學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報考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卻遠遠不如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優勢。導師在篩選學生的時候,免不了會戴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功不如漢語言文學的紮實」的有色眼鏡(雖然這很有可能就是事實)去下判斷。更讓本專業學生無奈的是,如果角色調換一下,漢語言文學本科學生卻容易得到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導師的青睞。
考公考編:
現在大家都在說:「編製才是宇宙的盡頭。」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想抵達這個盡頭簡直太不容易了。
可能你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加入卷王大軍,但打開招聘公告附件,卻發現資格條件里根本找不到自己專業的名字。
(除了漢語國際教育,中國語言文學類的專業都列完了)
卷不卷得動是下一步的問題,首先你連卷的資格都沒有。
就業:
只說對口就業,漢語國際教育對應的工作有:
國外——國家漢辦公派教師、國外中小學中文教師
國內——國際學校中文教師、普通中小學或其他教育機構語文教師
不過一旦加一個「本科生」的限定條件,就會發現路幾乎都被堵死了。
首先,
國家漢辦公派教師的招收對象主要有:國內高等院校、中小學教師,以及回國的往屆漢語教師志願者,具有教育部《教師資格證書》的其他教育機構人員。
本科應屆畢業生既不可能是教師,也不可能是志願者,pass
其次,留在國外長期任教的前提是你本來就在當地教學過,pass
再說國內。漢語教學在國內的市場本來就很小,全國有多少國際學校呢,更何況有也都在超一線城市。
如果去應聘普通學校的語文教師,那麼「雙減」政策、高學歷要求以及需求飽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對就業限制同樣作用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身上,更何況相較之下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更有優勢。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今年被教育部亮了紅牌。
一個發展還處於上升期的專業,就業前景卻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怎麼不叫人擔憂。
除了受疫情影響外,人才供需失衡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問題。目前我國開設此專業的院校已經有兩百多個了,但就如前文談到的,要想辦好這個專業尤其依賴學校能力,課程設計混亂、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平台跟不上是很多學校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4年教育的成果只是「什麼都學了,但什麼都不會」。
其實在全球範圍內,漢語學習的需求量確實可以達到幾億之多,但是市場真正需要的是高質量的國際中文教師。人才需求的高標準和供給的低質量必然是一對矛盾。
況且,從前面講到的專業相關課程也可以窺見,一個國際中文教師需要多麼廣泛的知識基礎,既便是再完美的本科教育,4年也是培養不出來市場需求的標準的。
所以,想要吃國際中文教師這碗飯,不深造絕對是不行的。
#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匹配人群:
1、願意讀研/讀博
2、能考上學科排名頂尖的學校
3、接受出國工作
4、熱愛國際中文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