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市現有教職工約15萬人。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關愛、尊重、激勵和引導每個學生,擁有感人的故事、崇高的師德,具備人民教師教書育人、忠誠敬業的精神品質;
他們有創新教育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創造精神,教育效果顯著,深受學生、學校、家長和社會的認可與讚譽……
今天,讓我們走近第六屆「魅力教師」候選人,聆聽他們的故事。
世界那麼大,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童年那麼美,卻總有些孩子躲在陰暗的角落。如果沒有陽光,他們難以長成參天大樹,甚至變成讓人痛心的悲劇。
嶽麓區實驗小學副校長陳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道陽光,將那些角落裡的孩子照亮。

每個校園裡,都不免有幾個智力發育遲緩、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特殊兒童。他們不僅學業困難,更難以融入集體生活。按陳陽的話來說,他們有的像「空氣」,存在於教室的某個角落,有的像「小惡魔」,讓老師同學生厭害怕。
首先進入陳陽視野的,就是這些智力遲緩的孩子。
2014年2月,出於女性的柔情和教師的強烈責任心,擔任德育主任的陳陽決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這群孩子「被擁抱、有成長」。在校長吳靜的支持下,陳陽在學校發起成立了「善團」這個組織。
「當時僅僅在教職工群里發了一個信息,沒想到響應的人那麼多。」一開始就凝聚了8位老師。在沒有課的時候,8位老師對4名特殊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助。
小林是陳陽輔導過的第一個孩子。
剛接觸時,已是小學四年級的小林能認識的漢字寥寥無幾,一本繪本的題目都讀不完整。陳陽和「善團」的老師們一起,對他輪流輔導和陪伴。從最簡單的識字開始,孩子喜歡繪本,老師們就變着法兒帶着孩子一遍遍讀,後來,小林能完整地讀出一整本繪本,識字量上千……
2016年,子儒成為陳陽的輔導對象。奇怪的是,他並沒有智力問題,但卻頻繁逃學,導致老師們經常在校園裡外尋找……直到老師一次找到他並送他回家,才得知這名孩子是因為父母離異而變得孤僻、厭學。
原來,這是個心靈有「傷口」的孩子!
近年來,因心理障礙引發的悲劇經常在校園裡發生,讓人痛心。根據《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目前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15%-20%,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重要且緊迫。
陳陽敏銳地發現,其實校園裡還有一群不幸福、心理上需要援助的孩子。於是,「善團」這一年注入了新鮮血液——2名心理老師主動加入;「業務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了:更多地關注和幫扶那些心理上需要支持的孩子。
2021年11月2日,晚上8點多。
結束了一天忙碌,剛進家門,還來不及放下包,陳陽接到電話:小怡找到了!
小怡也是心靈有「傷口」的孩子——她的父母離異後,又分別組建了家庭。這天早上,小怡沒有來上學。陳陽讓班主任聯繫她的父母。可是親爸不肯來學校,不肯去尋找,親媽不管怎麼撥打都不接電話。陳陽發動學校老師、保安和派出所民警在校園周邊找了一整天都沒找到小怡。
這一天的陳陽,特別揪心。
因為這個孩子在2019年5月,有過沒來上學的經歷。陳陽他們最後是在小區樓頂的天台上找到的她。在把她勸下來以後,陳老師與小怡有了一個約定:因為小怡的家住得遠,陳老師給了她遲到免責卡,再晚來學校都不扣分。
從此以後,陳陽對小怡特別地關注,每次在校門口見到都會「想方設法地誇她」。陳陽對小怡的關心也影響了其他老師——語文老師姚智平擔心她沒時間好好吃早飯,每天都給小怡準備一份早餐。
眼看小怡一天天變得更開朗,可這一次失蹤,可能將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費。陳陽心裏的着急可想而知。
「陳老師可不可以進來?」
在小怡緊鎖的門外,陳陽耐心地詢問。
經過幾分鐘的猶豫,門終於打開了。
同時打開的還有她的心門。
原來,父親家的房門換了密碼,沒及時告訴她。敏感的她以為自己被父母拋棄了,甚至被整個世界拋棄了。於是她不想上學,躲進附近的小賣部,甚至把自己鎖進了廚房。
陳陽把這個孩子緊緊抱在懷裡。
從開始幫扶工作以來,陳陽的生活變得沒有規律起來。
女生小鑫經常在與單親母親起衝突後離家出走、徹夜不歸。但是每次都會給陳陽打電話,有時候是深夜十一二點,有時候是凌晨。陳陽都會耐心寬慰很長時間,直至她走回家。
每當這時,陳陽的家人,尤其是她的先生會心疼、會抱怨,會不理解:為什麼當個小學老師要操心這麼多事,搞得自己這麼辛苦?
她其實也想過輕鬆一點,再生個二胎。
況且,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也並不總是順利。
很多心理上有「傷口」的孩子,背後都有着有問題的家長,掌控欲極強、過度焦慮、容易暴躁等。他們幾乎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總歸結於孩子,甚至老師的錯,深更半夜給老師發千字長文。與他們溝通,彷彿面對銅牆鐵壁。
每每這時,陳陽也有過懷疑,想過放棄。
但她每次都會被孩子們打動。
他們的成長和進步又給了她堅持下來的理由。
老師給了小林一小塊榴槤,小林從沒吃過,自己卻捨不得吃,小心翼翼地捧着,穿過3棟教學樓,要送給「善團」老師。小林雖然表達困難,但是「善團」的老師對他而言就是那道最溫暖的光。這份珍貴的禮物一定要和幫助過他的老師們一起分享。
通過多次家訪溝通,小怡爸爸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現在的小怡已經完全變了一個人,每天在校門口她都要和陳老師熱情打招呼,順帶還要給陳老師一個大大的擁抱。

陳陽和學生們在一起(圖片中的學生與本文無關)
當然,也有來自家長的鼓勵和支持。一位家長給陳陽發來短訊感嘆:「沒想到40歲了,才真正理解師恩似海幾個字!」
打開陳陽在朋友圈裡記的日記(僅自己可見),翻閱「善團」的檔案,這裡不僅有小林、小怡、小鑫,還有小曦、小澤、小婷、小瑩……一個個名字及其背後每個孩子的特點、心理狀況、家庭情況,陳陽都了如指掌。

陳陽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記錄
8年的溫柔堅持,39個特殊孩子走出陰影、走向陽光。
8年的溫柔堅守,陳陽的理念也在無形中浸潤着更多人。
截至目前,「善團」已經發展成為173人的大隊伍,這其中不僅有被「善團」理念感動的老師,也有不少來自校外的心理學專業學生。更可喜的是,「善團」成立以來,嶽麓區實驗小學未發生一起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學生意外事故。

陳陽和學生們在一起(圖片中的學生與本文無關)
「每個孩子都很珍貴!讓更多孩子幸福成長是老師的使命!」提起「善團」,陳陽坦言,幫助學生讓自己感到心安。
每個不幸福、不健康的孩子,背後幾乎都有一個不美滿的家庭。近年來,陳陽和「善團」的老師們開始關注家庭,走進社區做家庭教育輔導。
(本文中的學生均為化名,圖片中的學生和本文無關。)
通訊員黃軍山 瀟湘晨報記者沈顥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