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一個正在上初三的學生,晚上早的話回家十點,晚的話回家11點半,讓人擔心不說,一年的補課費都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從上初中以來,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9門課程,其中7門補過課,今年要衝刺重點高中,下午放學回家吃飯,然後馬不停蹄去補習班,結束的時間在9點前後,接着去作業班,正常十點左右才能回家。試問減負為何越減越重?
學費少了支出多了
1.學雜費。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雜七雜八費用特別高,比如平時打印資料,交班費,組織各類活動,買校服,每一個都看似錢不多,但是都被各種吐槽,校服丑不說,平時也不穿,打印東西跑來跑去累得半死,還貴,去路邊打印店一塊錢一張紙。
2.資料費。現在書本越來越簡單,但是老師上課普遍不講書本,因為內容過於簡單,而且很多推理式的內容,根本不適合學生使用,畢竟天才是極少數,大多數人根本沒法通過簡單的實驗和數據推出定理,所以平時購買大量的輔導書籍,還要訂閱報紙,購買試卷等等。
3.輔導費。上課內容簡單,一到考試都不會,這已經變成了普遍現象,很多人課上聽着玩,課下再去補課,更有甚者,寒暑假就已經把下學期要學的課程學的差不多了,上課的時候就是聽着玩,下課繼續找人補課鞏固。
4.社交費。現在的學生,普遍年紀輕輕就開始了社交生活,小學甚至幼兒園就要喊朋友一起吃飯,一起出去玩,這都需要父母買單。逢年過節還要家委會還要給老師買紀念品,感謝老師的辛苦付出,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作業少了任務多了
1.打卡活動多了。現在家庭作業只是每天任務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還要有各種打卡,什麼朗讀打卡,運動打卡,但是實際上家長根本沒時間看着孩子,更多的就是擺拍照片在群里發一下,然後艾特一下老師,這等於從小就教孩子說謊。
2.電子產品多了。現在的孩子面對電子產品的誘惑很大,尤其是手機、網絡的誘惑更大,而老師動不動就在手機群里發作業,安排打卡,孩子就借口寫作業然後用手機,另外還會安排看各種視頻,在手機上答題,也間接讓孩子接觸到手機。
3.父母批改作業多了。現在的孩子寫完作業,然後要父母批改檢查,一來二去,本來半個小時做完,這一拖有時候一個小時都解決不了,因為父母學歷有限,再去跟孩子講解,那簡直是一種雙重摺磨,父母講的不行,孩子聽不懂,兩邊都難受。
孩子少了父母忙了
1.接送孩子。以前家裡三個四個孩子也不用怎麼管,現在一個孩子都夠父母折騰的,一天4次接送,而現在的父母普遍都要上班,工作生活壓力大,還要每天接送孩子,特別栓人。
2.輔導作業。這個簡直逼瘋絕大多數父母,即使985、211的父母也被逼得受不了,覺得孩子太笨了,而且父母畢竟不是教師,自己的理解跟孩子的理解有差別,很難能幹專業教書的事,所以輔導作業就變成了一件折磨人的事。
3.任務多了。現在的子女教育除了學習任務,還有各種其他任務,群里各種通知要時刻關注,在學校有點小問題就要喊家長,過去每年有家訪,現在是每年有家長會。
90後的求學路
那個時候上學全靠兩條腿,下雨了打着傘,套個大膠鞋就去了,每天雷打不動,家裡人也不擔心,村裡的同齡人都一起上學,其樂融融。
作為一個90後,感覺學習壓力真的不大,父母更是干農活沒時間管,也不會管,只會問考試考多少分,那個時候也沒有天天打卡,批改作業,做手抄報。
曾幾何時,沒有手機,也不會在手機上布置作業,每天都要記住回家做什麼作業,每天下午都要交作業,第二天老師就批改好了,那個時候上黑板默寫生字,不會的就要打手心,那個疼啊。
90後的求學路感覺充滿了樂趣,現在是充滿了壓力,各種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