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改革聚合力,發展更有力。作為深圳的中心城區,福田是最能集中體現深圳改革創新成就的「精華之地」。
10月14日,福田區舉辦改革成果展,聚焦九大重點領域改革,遴選出90項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改革案例,即日起,南方+通過對重大領域改革亮點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現福田改革的生動實踐。
走進福田區新沙小學,人們會驚喜發現,昔日的「村小」已搖身一變,成了一所「未來學校」:撞色感極強的校園建築下,孩子們在「紅堡」間穿梭嬉戲;嶄新清新的圖書館,為學生提供總藏書超4萬冊、閱讀座位超百個;博士後加盟教學團隊,學校科技感氛圍拉滿……在周邊居民看來,這所曾經的「百年老校」,在政府的引領建設下,已迎來發展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新沙小學的「蝶變」只是福田區民生領域改革中的一項縮影。近年來,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到「擁軍優撫」,福田區在民生改革領域取得了系列成就,連續三年推出「民生福禮」惠民舉措,實施民生微實事逾萬件,民生事業投入累計近千億元,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安全感,讓福田居民的幸福可感可知。

新增學位4.3萬座,「學有優教」樹典範
——全國首創學位供給「雙十工程」
福田區以全市4%的土地面積,提供了全市10%的基礎教育學位。由於人口快速流入,學位需求還在持續增加。
高密度城區之下,如何打贏學位建設攻堅戰,破解學位需求增長難題?
中小學校改擴建成為新增學位的有力舉措。但老校區大規模改擴建用時較長,過渡校區難尋,改擴建工程完成前,師生在哪兒上課?
福田迎難而上,創新解題,推出學位供給「雙十工程」,大力建設10所高科技預製學校和10所高規格永久性學校,着力構建短期增量與長期提質,構建有機結合的學位供給體系。
「雙十工程」採取輕鋼結構裝配模式,建設高科技預製學校。該模式將學校建設周期從原來的3至5年縮短至半年內,可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學位供給能力。
位於田面二街的福田區第三高科技預製學校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步入校園,映入眼帘的是全鋼結構的教學樓、整潔明亮的教室、高端的教學設施、溫馨可愛的校園布置,讓人難以相信這僅是一所「臨時」校區。

「雖然高科技預製學校滿足臨時建築的要求就能過關,但我們做優、做精、做細設計環節,按永久性建築的標準將其打造成精品建築。」福田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雙十工程」加持下,「十三五」期間,福田區新增學位4.3萬座,僅2020年即新增學位2.3萬座,率先實現符合條件學生全部入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目標。與此同時,福田區打造出一批精品校園,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紅嶺實驗小學獲評「2019年全球最佳建築50強」,新沙小學獲2021年A&D Awards教育建築銅獎」,入選「大美廣東|廣東十大寶藏建築」。
22家老齡化社區長者服務站,打造「老有頤養」幸福標杆
——福田推動都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標準化改革
步入福田區香蜜湖街道長者服務中心,清爽溫馨的裝修風格、簡單舒適的宜居環境、乾淨實用的功能區讓人眼前一亮。這家坐落於網紅公園香蜜公園的南側,擁有醫養康養床位約30張的中心,正是全市首家醫養+智慧服務典範標杆的街道長者服務中心。

福田區人口密度大,戶籍老人佔全市戶籍老年人口三分之一,養老服務壓力與日俱增。近年來,福田區推陳出新養老服務方式努力實現多樣化、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
比如,在全市率先出台老有頤養「1+3」系列方案。編製五項「老有頤養」標準化文件;推出兩個20版本補貼扶持政策,單項補貼最高達200萬;

更新項目中落實養老設施用房規劃,配建建築面積不少於1000㎡。推出全方位扶持措施,建立以獎代補的評估考核機制。養老、醫療機構100%簽約合作,設立7家醫養一體化服務設施。
新增助餐服務點送餐補貼,多方籌措助餐資源,動員面點王等大型餐飲企業開設長者飯堂,組織逾11.47萬名長者辦理「頤年卡」,在園嶺街道開展「5G+養老」試點,為2300名特殊群體長者配備智慧物聯感知設備。
相關改革舉措取得不少實際成效。福田區《「物業」+養老服務工作指南》等多項文件已升格為市級地方標準研製予以推進;近5年累計為養老服務機構提供逾2億元補貼;為入住轄區機構失能長者提供800-1500元/人/目的養老機構床位補貼,採用政府與養老機構簽約方式新增580張政策型床位,達到政府保業態、機構能發展、老人得實惠三方共贏。
此外,福田區還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實現長者服務中心各街道全覆蓋,提前兩年半完成市裡下達任務指標。建成老齡化社區長者服務站22家,為市下達任務量的16倍,覆蓋40%的老齡化社區。為801戶特殊群體長者家庭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發放適老化改造補助超700萬元,改造數量約佔全市總量的40%,真正踐行「老有頤養」,讓老年人享受養老優質服務。
【撰文】蔡敏玲
【圖片】幸福福田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