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部門的規定,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的成績不再對外公布,同時學校也不允許存在排名制度,學生的成績按照等級劃分,一年級的孩子甚至取消了筆試。
對於這一變化,鄰居小王表示,孩子期末結束後,完全不了解他的成績到底是多少,只知道女兒的考試等級是A。
小王知道,現階段學校不允許公布孩子的成績和排名,出於對女兒成績的關心,小王私下裡向老師詢問女兒同學的成績。可即便是進行私下詢問,老師也只是反覆強調,學生的成績不允許被公布,成績達到A就是優秀。
小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後,社區中其他的鄰居才知道,並不是自家孩子的老師這樣,所有的老師都對學生的成績保密。
小王還提到,期末結束後,女兒帶回來一張獎狀,一打聽才知道,所有的同學都有不同的獎狀。可這樣一來,小王等一些家長反而有些慌張。
中小學成績成為隱私
2021年開始,教育部頒佈了新的「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通知」和「未成年人保護規定」,要求中小學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再進行公開,並且對於考試製度和分數的設定也有了全新的變動。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學校設置考試是為了掌握孩子的具體學習情況,而不是為孩子增加學習負擔。因此為了避免成績成為學生受到歧視的因素,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再允許公開。這並不意味着,學生的成績成為隱秘,根據規定,他們的成績將被一對一告知父母。
根據新規的要求,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除了學業水平測試和必要的統考外,其他考試均不直接打分,而是使用統一的等級評價,將學生的成績分為5個等級。在這樣的狀況下,即便家長獲悉了孩子的成績,也僅僅知道孩子的考試等級。
當然教育部也明確指出,現階段中小學考試問題嚴重許多,考試屬於累贅,只會為孩子增添負擔,無法起到甄別學生的效果。
因而,根據規定,學校的考試數量被減少。例如,一年級學生取消筆試,除初中可適當安排期中考試外,其餘年級只能進行期末考試。
Tips:規定也對事件作出了相應的要求,教師在出題時要注重質量,避免出偏題,提高考試的開放性。
新變動引發家長熱議
首先,家長認為無法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過去學生的成績和排名不是隱私,家長能夠清晰的了解到孩子的學習狀況,知道他們是否掌握學校知識。
然而,新規出現後,學生的成績成為隱私,老師不肯告訴家長孩子的具體狀況,父母就無法了解自家孩子的真實情況,更不了解他們的學習短板。家長就無法在節假日,給予孩子針對性的輔導。
其次,家長認為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
學生們面臨繁重的教育壓力,為了讓他們擁有更好的童年,幸福健康的成長,適當的減負可以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能夠沉下心來認真學習,不斷激發潛力。
最後,家長既贊同又擔憂。
對於這一政策,一部分家長既表示贊同,也提出了擔憂和疑慮。首先,他們認為不再公布成績,學生不用反覆體驗成績從高到低排列的痛苦;其次,這樣的規定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但是對於成績等級化的規定,這些家長也提出了一些質疑,認為這樣的規定在野蠻孩子的真實情況,對於成績不佳的孩子而言並非是善意的謊言。
孩子的學習狀況,家長不應當單憑學習成績來進行判斷,這樣的方式過於主觀。成績並非是學生的全部,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通過自發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不再公布學習成績,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部為何做此規定?
原因一: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當今社會,成績依然不是判斷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學習成績不再被公開,能夠有效保護孩子脆弱的自尊心,避免他們因為不理想的成績,而受到父母老師的批評。
原因二:維護學生的隱私
成績是每個學生的個人隱私,學校有義務維護學生的個人隱私和尊嚴。對於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而言,他們必然不希望自己的成績被反覆提及。即使是成績優秀的孩子,也有不希望被格外關注的時刻。
原因三:避免唯分數論
儘管這樣的教育初衷似乎沒有什麼作用,因為對於學校而言,學生的成績和排名一目了然,畢竟成績是老師教學任務考核的重要指標。
但是,成績不公開,可以適當轉移家長的目光,讓家長不再唯分數論,而是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他們的三觀養成。
結語:
家長之所以會擔心,不是害怕孩子感受不到學習壓力,只是擔憂,在不了解自己真實學習狀況的情況下,孩子無法針對性的進行學習,在中考時會面臨難關。這樣的擔憂,體現了父母對於政策的不信任,對於學生而言,成績不公開只會讓他們感到恐慌,會起到反向的激勵作用。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