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謹慎回答一個問題:這一生你最想成功的一件事是什麼?
如果你是父母,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選擇最想成功的一件事是:把孩子教育成才。
經常能在路邊、公園、超市,甚至公交、地鐵上聽到各位孩子的父母相互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的是擔憂孩子的學習,有的是擔憂孩子的性格等等。
在沒有取消補習班之前,凡是數理化英補習班總是能夠爆滿,家長對補習班的第一徐選擇也是數理化英,其次才是什麼體育、音樂等。
在各位家長的認知中,所謂的知識就是指數理化英,而音樂、舞蹈等屬於興趣愛好。愛好可有可無,而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
我們公司辦公室有一個打掃衛生的大姐,她家孩子今年上初中二年級。她之前一直和老公在南方打工,自從孩子升初中後,她選擇回老家帶孩子。
她一直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擔憂,她經常說:
「我和我老頭兩個人掙工資,他的工資是生活,我的工資全部都花在了孩子的補習班上,只要補習班好,貴一點也要讓孩子上。」
上補習班真的有用么?花銷這麼大真的與孩子學習成績成正比么?有沒有一種即省錢省力,又簡便易行,而且還有效的方法?
有,美國的一位成功養育了六個孩子的媽媽告訴你,真的有這樣的方法。
莎拉·麥肯齊是一位美國媽媽,她先後生養了六個孩子,她經歷了所有媽媽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工作、生活外加帶孩子的,各方面的因素都會讓任何一個媽媽都感到壓力倍增。
為了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她先後買了多本育兒方面的書籍,甚至連孩子的睡覺、餵奶等都嚴格按照書上的要求來執行。
像很多新手媽媽一樣,我讀書總是狼吞虎咽。我對女兒奧德麗寄予厚望,而對於我自己,我想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母親。可是我徒有夢想,卻不知如何實踐,所以我採用了一貫的做法——拚命多啃些書。
在育兒早期,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來自書本。我從書中學習如何給寶寶餵食,如何哄她入睡,做什麼對大腦發育有益。有時候即使成敗難料,我也毅然去做。
直到有一天深夜,她的女兒怎麼都不肯睡覺,她翻遍了所有的育兒書籍,給出的建議竟然大相徑庭,該聽誰呢?她陷入了崩潰。
有一次在朋友家中,她得到了一本名為《朗讀手冊》的書籍,這本書在美國銷量高達百萬冊,她按照書中的要求,堅持為孩子朗讀,有意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與孩子一塊探討書籍。
在她的教育下,通過朗讀成功養育了六個優秀的孩子。她把她的經驗匯成了一本書——《如何閱讀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這本書詳細地分享了在家庭中,為孩子朗讀、與孩子共讀、提出問題與孩子一塊探討書籍等各種方法。同時作者結合自身以及其他家庭的案例,充分佐證了朗讀的重要性。
這本書在美國同類家庭教育、閱讀方法等系列書籍中名列前茅。原因有以下三個:
1、方法簡便易行。手把手交給家長如何為孩子朗讀,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如何創建家庭閱讀氛圍等。
2、案例生動。作者針對每個方法,搭配了各種生動的案例。比如:她9歲的孩子德魯在家裡亂跑亂跳,搞得每個人都不能安生,為了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她用書中的字眼說:
「德魯,別嗖嗖嗖地。」
房間里頓時鴉雀無聲,之後有爆發了一陣笑聲。她不光制止了孩子的行為,同時也沒有對孩子大聲吼叫,而且還讓孩子聯繫起了之前那句話的出處。
3、豐富的推薦書目。針對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作者列出了大量的書籍供讀者參考,同時也分享了家長選購書籍的建議
4、總結了5個家長容易對閱讀認知的誤區。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以及生動的語言幫助家長改變認知走出誤區。
不要因為等待海象而錯失螞蟻搬家的時刻
這是一個陰天,莎拉·麥肯為她的三個孩子穿上外套匆忙地帶孩子去動物園。她七歲的女兒奧德麗提出要看海象。
她們一邊轉悠一邊往海象館走,當走到海象館後,她五歲的女兒小艾莉森已經累得坐到了地上。
海象只有在心情好的時候才會來到遊客觀賞區,平常都在其它地方躲藏着。
趁着這個等待海象的空隙,莎拉·麥肯讓孩子們休息一會,等海象來了之後告訴她們。
「媽媽快看」
艾莉森高喊道。莎拉·麥肯以為孩子們發現了海象,正當她滿懷期待時,竟然發現孩子們趴在人行道上,正驚奇地看着一直螞蟻背着比自己身體還大的一塊食物從地上爬過。
莎拉·麥肯確認,如果不是孩子的喊叫聲,她肯定會錯過這個奇蹟的時刻。
等待海象(你的目的),螞蟻搬家(當前重要的時刻)。莎拉·麥肯認為,人應該活在當下,不要因為等待海象,而錯失當下的重要時刻。
為孩子讀書就是當下最重要的時刻。
人要分清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雜事,只有這樣才能從雜事中解脫出來。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等待海象的時刻,比如:計劃一次旅行、來一次美容等,而錯失了當下為孩子朗讀的時刻。
朗讀可以隨時隨刻,比如在散步時,在等待他人時,等公交時。利用當下的時間為孩子朗讀。
閱讀是愉悅的,而非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讀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人帶着她十歲的女兒到我(莎拉·麥肯)工作的圖書館借書,她的女兒拿了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籍,當我(莎拉·麥肯)準備拿起這本書掃碼時,這位母親說:
「稍等,讓我看看這是什麼書」
看過之後,這位母親以這本書不在學校要求的書單上的理由拒絕了孩子,當這對母女離開後,我(莎拉·麥肯)努力控制自己不往牆上扔東西。
曾在網上看到馬未都談『讀書有什麼用』,他這樣說道:
「想在的人不喜歡讀書,這都與他們的家長有關係,家長沒有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可以到新華書店看看,家長帶着幼童買書,都是家長替孩子做決定,不允許他挑」
馬未都所談的現象在當前的社會很常見。在家長為孩子準備的購書款中,最願意支付的是學習資料,或者對當前考試有用的書籍,而一些課外書家長並不願意主動購買。
現在的學校完全是以學習、升學率為目的開設的,它們為孩子準備的朗讀時間很少。而在校外,家長卻讓孩子更多的時間是用來看學習資料。
閱讀一定是愉悅的,自我享受的過程,如果讓孩子帶着目的、帶着任務去讀書,那麼讀書已經失去了自身的意義,這樣的孩子也不會愛上閱讀,因為讀書沒能帶給他快樂,反而是更多的痛苦。
作為父母,能在孩子成長期同處一個屋檐下的時光非常有限,沒有一個父母敢說:我已經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多了。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裡,要想讓孩子在將來具備強大的競爭力,那就為他(她)讀書吧!孩子的未來從現在共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