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媽媽談到,因為老師的一些不合理舉措,讓包括女兒在內的很多學生苦不堪言,女兒至今仍恨老師。我覺得,女兒至今仍然恨老師,除了老師的錯誤以外,還跟媽媽的引導有關。
我的評論讓這位媽媽有點不舒服,我能理解。我也是媽媽兼歷史老師,兒子也曾經受到其他老師的不公正對待,導致我兒子抑鬱,連初中都沒能上完,我當然知道孩子的痛苦和憤恨,所以我完全理解這位媽媽的憤怒。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也請各位家長朋友一起參與討論,看有哪些
辦法能把傷害減到最小,讓孩子走出陰霾,輕裝前進。
我之所以寫這個評論,只是覺得孩子無辜,在我們做家長的沒有能力改變其他老師和大環境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想些辦法把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小,而不是讓傷害一直保留,甚至擴大?
請您耐心看看我的教訓。
我沒在老師那裡給兒子補課,導致兒子受到一系列的冷暴力,小學沒畢業就已經逆反。他上初中就在我任教的學校,某老師經常以我兒子做反面教材,動不動把「你給你媽丟人」 掛在嘴上。
我開始極力維護老師的尊嚴,言不由衷地說「老師也是為你好」,導致兒子和我關係惡化,最後休學。後來我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兒子面前毫不掩飾我對那幾個老師的不滿和憤恨, 曾經對兒子說「那個老師就是不像話,如果我是你,也一樣會非常非常生氣。」 這樣的結果是兒子和我親近了,但對所有的老師都懷有敵意,泛化到討厭所有的文化課。 於是15歲時選了一個沒有任何文化課的不太正規的技校上學。
現在回想起來,我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及時消除老師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傷害。您的孩子至今提到那個老師仍然無比憤怒,您自己說傷害還在不在?讓孩子放下憤怒,陽光燦爛地向前,難道不好嗎?
消除傷痛的任務只能由媽媽來做。
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認知導致不同的結果
作為老師,您也聽說過ABC 理論吧。A是老師的錯誤行為,C是孩子的情緒反應, B是孩子對A事件的解讀。要想讓孩子從憤怒或者委屈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要麼改變A,要麼改變B 。您覺得哪一個更容易改變?
我們辛辛苦苦生下孩子,精心養育他長大成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我們多麼希望別人不要傷害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孩子好。可是,只要孩子上學,他就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可避免地一些老師、同學的錯誤行為會傷害到孩子;走上社會了,也許會面臨領導、老闆、同事的不公正對待;成家了,也許會遇到夫妻矛盾,會因另一半而傷心難過。
這時候怎麼辦?抱怨嗎?抱怨是最沒用的東西!如果孩子能有樂觀豁達的心胸,能有處理各種矛盾危機的能力,能冷靜地保護自己是最好不過了。您說是嗎?這些素質就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遇到各種挫折甚至傷害的時候來引導和培養。
老師無視孩子飢腸轆轆拖堂,給孩子造成身體和心靈雙重傷害,媽媽心疼憤怒,把孩子領出教室是應該的,但不僅僅要做這些。事後,該怎樣引導孩子看待這件事?怎樣讓孩子儘快走出陰影?
我有一個朋友,是數學老師,他兒子上小學時數學考試總是滿分100,有一次數學考了90分,老師大發雷霆,把孩子狠狠罵了一頓,說「你媽就知道把你養得白白胖胖,不知道給你把數學補一補,你吃那麼胖頂屁用!」並且把我朋友叫到辦公室一頓訓斥。
孩子回到家,哭着說:「媽媽。我以後不上數學課了,打死也不上!」我的朋友又難過又着急,冷靜下來後,先安撫孩子,告訴他:「老師說得不對,老師說的是氣話,我是你媽,我比誰都了解我兒子,你一直是一個學習認真、不怕困難、目標明確的好孩子,別說考了98分,你考不及格也仍然是好孩子。」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我朋友用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來引導兒子,她告訴兒子,你是給你自己學,不是給老師學,你學數學跟你們數學老師沒關係。她還告訴兒子,如果你恨數學老師就恨吧,想報仇就報仇吧。她還告訴兒子,報仇可以,但不能給自己和他人造成損失,像你這樣的聰明孩子不會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她還告訴兒子,最好的報仇方法是你把數學繼續學好,考到第一名,小學畢業的時候你對數學老師說:是我自己學得好,不是你教得好。
後來她發現兒子並沒有「報仇」,反而認真學習數學。就繼續引導:「我兒子就是變形金剛,無堅不摧,而且大人有大量,數學老師那點小暴力根本傷不到你,是不是?」這個男孩子的很多同學都懼怕數學老師,甚至見到數學老師就想尿尿。而我朋友的孩子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不喜歡數學老師,但是也不怕她不恨她,平常心對待。
我也是受到朋友的啟發,重新解讀那些「老師帶給兒子的傷害」,效果很好。
去年兒子剛剛參加工作,在單位受到排擠。回來給我抱怨,說他都不想上班去了。我說:「你恐怕不是不想上班,是希望能搞好關係,有一個舒心的工作環境吧?」兒子驚喜地說:「你咋知道?」我說:「就你那聰明腦子,哪有你搞不定的關係?」果然,兩三個月下來,兒子在單位混得順風順水。
家長引導得當,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英雄
總之,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當別人的行為損害我們的利益或者傷害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不僅要保護自己,還要主動做出一些改變,讓事情盡量朝着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味抱怨。孩子還小,不懂得怎樣改變,那麼,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在行為、思想認識上做出改變,讓傷害變成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