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思政教學目標、課程思政案例內容、思政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設計四個方面介紹每門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文末還將展示該優秀案例的教學視頻。希望通過系列優秀案例分享,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創新教學載體,提高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實現思政元素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主題:設計簡史
教師簡介 PROFILE
鄧程程
女,講師
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教師
主講設計導論課程。主持市廳級項目兩項,參研若干省級科研項目和教改項目。曾獲省級先進德育工作者、唐山市優秀教師,校級基本功大賽獎一等獎、優質課堂等榮譽。
課程簡介
《設計導論》課程是工業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通過講述設計的起源,發展,變化等設計的發展歷程,使得學生掌握設計的內涵,外延,特徵,類型,本質,規律,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相關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宏觀上了解設計與經濟、科技、藝術的關係,同時也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提高學生的設計素養。課程教學結合大量優秀的設計作品,着重於經典設計理論的闡述,同時兼顧前沿設計領域信息的介紹。利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包括教師講解,小組討論,作業賞析,邀請業內人士講座,校外參觀等,給學生更多思考和表達自我的空間,以知識傳遞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和創新能力,融入工匠精神、愛國主義、創新中國、審美素養等課程思政點,培養學生美學素養和開創中國設計未來的情懷。
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一) 本講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1.通過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作品的產生和發展,幫助學生強化對傳統「工匠精神」的價值理解和認同(思政)。
2.通過使學生體驗愛國主義、中國立場的歷史背景(思政),幫助學生開拓設計思維,堅定學習設計專業和從事設計職業的信心(教學)。
(二) 案例如何體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1.結合傳統手工藝精美作品的分析,深入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一步步傳承,發展並展現在藝術作品裏面,深度挖掘古人對於自然界的認識維度和改造方法,從而更好的了解傳統思想對於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作品中所蘊涵的積澱千年的工匠精神。
2.通過對橫向歷史事件和文物的對比,弘揚傳統文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開拓設計思路,結合現代社會需要,更好的講傳統設計的精髓融入現代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產品之中,讓民族設計走向世界。
二、課程思政案例內容
(一) 案例的引出(1分鐘)
課堂活動:
1.請各位同學看屏幕上的青銅器,發散思維猜測一下這個用於什麼場景。
2.分別讓學生進行賞析,探索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二)案例內容(10分鐘)
1.案例形式:傳統手工藝階段產品設計講授
2.視頻名稱:《我在故宮修文物》節選
3.對於傳統手工藝品的賞析,傳承「工匠精神」,提升民族自信
三、分析講解
(一)重點分析:案例與本講內容的關聯度
本講課的內容是「設計簡史」,知識性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認識賞析中國傳統手工藝階段的藝術品和設計思考過程,課程思政的案例《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傳承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和本講課的設計手工藝階段歷史的內容及分類是完全契合的。課程思政案例同時也是課程專業知識的典型案例,專業知識和價值分析同步同向同過程完成。案例最後進行的總結和升華,也同時提升了本講課「設計簡史」專業知識的站位和理論層次,即:其一,更好的認知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傳統設計方法及思路;其二,更好的品味藝術品的美,就能更好的培養自己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觀,能夠更牢固的樹立民族信念。二者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彼此契合,共同促進。
(二) 如何達成課程思政預期目標:採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1.案例導入使用參與式課堂活動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親身的經歷體驗中,引導學生主動藝術品的設計進行思考,又點出學生普遍忽視的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傳統美學的認識,將本講課藝術史的內容與真實歷史事件結合在一起,不露痕迹的將學生帶入價值思考中,為後面課程思政的開展做好思想準備。
2.使用視頻對《我在故宮修文物》進行簡單介紹,快速將學生帶入歷史場景中。小視頻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直觀認知,更深入的了解當代工匠是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並將其發揚光大的,使學生獲得一種強烈的對傳統藝術之美的學習動力與從事設計行業的期待願望。
3.使用講授法,通過對《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社會影響力上所起到的作用,展示出的是傳統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的發展,表現出的是大國的文化底蘊,體現出的是現代文化藝術工作者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技藝過程中的職業使命和貢獻。在最後的總結性的講授中,在宏觀背景下將本案例提升到愛國主義、中國立場、時代擔當的高度,進一步使學生樹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識和職業信心,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學習動力,堅守初心,激勵學生在未來能夠為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貢獻一份力量。
四、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