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8日訊(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屈慧瑩 周南希)全國第3個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月活動日前正式啟動。9月17日,愛爾眼視光研究所聯合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共同發佈《2021年全國兒童青少年在校與在家用眼行為及視覺環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比了2021年3-6月春季學期學生在校和在家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差異,發現孩子在家的用眼習慣和視覺環境更差。專家提醒:家庭是近視防控的主戰場,家長更是孩子近視防控的「守門人」。
四大維度揭秘孩子用眼行為與視覺環境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是導致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也是做好近視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智寬教授表示。
《報告》收集了來自華中、華南、華東、華北、西北、西南6大區域、共計16153名兒童青少年的2億多條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數據。其中,小學生佔比96%,初中生佔比4%;男生佔比51%,女生佔比49%。《報告》基於大數據技術,從用眼距離、用眼時長、閱讀環境光照和戶外有效暴露時長四大維度,對比分析了孩子平時在家與在校的用眼行為與視覺環境情況。

孩子在家:近距離用眼負荷更重
科學研究表明,戶外活動是近視眼的一個獨立性保護因素。每天2小時、每周10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可以讓青少年的近視發生率降低10%以上。但令人擔憂的數據是,學生周一至周日平均每天有效戶外暴露時長均低於1小時,特別是周末,平均每天戶外有效暴露時長竟比在學校時還少!
平均用眼距離方面,在家和在校都達到了33cm以上的標準線,周末在家平均用眼距離略低於在校期間。近距離用眼時長方面,學生晚上在家平均近距離用眼時長均超過2小時,而即使在周末,平均一天近距離用眼總時長也超過4小時,用眼負荷較重。
閱讀環境光照也是影響近視發生髮展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報告》顯示,學生晚上在家平均光照度僅達到最低要求(入眼光照125lux),對比其在學校能達到300lux以上平均光照度,仍需改進提升。

「從報告的數據結論可以看出,孩子在家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不容樂觀,這也是為什麼寒暑假及周末會成為孩子近視高危期的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WHO)屈光不正防控計劃專家組成員、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藍衛忠研究員提醒,「對於眼睛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每天近距離用眼時長不宜超過2小時,讀寫時應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的讀寫姿勢,即眼睛與書本距離應約為一尺(33cm)、胸前與課桌距離應約為一拳、握筆的手指與筆尖距離應約為一寸(3cm);同時,要遵守三個「20」的原則,即看近20分鐘,應視遠20英尺(6m),且至少達到20秒以上。此外,建議孩子每天保持戶外活動2小時以上,預防近視發生髮展。」
專家們還建議,家長從3歲起就應定期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醫療機構檢查,為孩子建立屈光發育檔案,記錄孩子屈光發育情況,1年至少2次,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如果孩子已經近視,要去正規的眼科醫療機構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矯正,避免發展為高度近視(度數超過600度)。
[責編:王銘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