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臨床醫學專業,在選擇筆記本電腦還是平板電腦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他說自己更喜歡iPad,但也知道未來學習可能筆記本更能用得上,想讓學長給出建議,我的建議是選筆記本。
平板電腦和筆記本,哪一個更值得買?
一看價位、二看功能、三看綜合生產力。
先說價位。學生手裡沒多少錢,湊足2k多可以買iPad,不到1k也能用上安卓平板。但如果入手筆記本,預算就要拉上高好多,2023年一個適合大一新生的筆記本電腦怎麼也要花上四五千,如果考慮專業學科的剛需,有些人可能還需要入手更好的配置,沒有六七千下不來。
而且你發現沒有,當你的選擇是筆記本的時候,心理上的使用年限也會自然拉長,因為大多數接觸過這兩類產品的人都知道——筆記本電腦才是真正的生產力工具,可以戰五年,而大多數人手裡的平板電腦會淪落為愛奇藝播放器,學習的功能性要遠小於娛樂。
你可能表示異議:平板電腦也可以擁有高效生產力啊!沒錯,這一點我不否認。大學時我使用iPad閱讀課件做筆記本畫思維導圖,效率不比筆記本差,可以說在某些使用場景下,平板電腦的操控性反而高於筆記本,「裸板」的輕便、易攜帶特徵也讓它在更多學習場景中如魚得水。
我並不否認平板電腦的生產力
都不用說新版iPad或2022~2023年前新發佈的2000多塊的旗艦級安卓平板,聯想小新Pad系列已經可以達到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以小新Pad Pro為例,OLED全面屏的尺寸為11.2英寸、2.5K、16:10比例,100%的DCI-P3色域,支持,杜比視界和HDR10,DC調光,低藍光萊茵認證,讀屏效果已經強過數年前的垃圾平板數倍,而它的續航也憑藉一塊8600mAh電池可以撐滿1天的高強度使用時長,充滿電背包上課,晚上從圖書館回寢室還有電。
當然,只用平板,會比筆記本遜色。你需要額外入手匹配的磁吸鍵盤+觸控筆,配合「電腦模式」來完成一些特定任務。我們還是以小新Pad Pro為例,Pad成本2k,配件三五百,成本少,負重輕,靈活度高,這就是平板電腦的三大優勢。
但是,只看這三項意義不大,作為學生你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一旦你的日常學習/兼職對設備的需求超出了平板的上限,這兩千五也相當於打了水漂。
論生產力上限和多場景適配,還是筆記本更優
之所以更推薦筆記本電腦的意義也在於此。比如華碩靈耀13 2023,它有第13代酷睿i7-1355U和16+512存儲鎮場,2.8K影院級OLED屏,續航達到14小時,雙雷電4 USB-C全功能接口也相當能打,銳炬顯卡打遊戲就算了,但學習生產力絕對夠用,可以陪伴你直到畢業。它的最大優勢在於重量1kg,厚度僅1cm,輕薄便攜很減負,兩三倍於平板的支出成本也遠比一個Pad帶來的回報要值得多。
學生以學習為重,打遊戲的筆記本我就不再贅述了。實際上,哪怕平板配置再高,它也比不上真正的電腦配置,而且使用場景依然顯得不夠多元。咱們站在筆記本電腦的角度逐一對比就會總結出以下3點:
(1)雖然1~2k就能買到還算能打的平板,但其性能相比3~4k的筆記本依然拉胯。筆記本電腦具備電腦的完整形態,平板做不到的,筆記本可以完爆。
(2)雖然平板+鍵盤也可以「冒充」電腦,但其系統架構與實際操控體驗也與真正的電腦鍵鼠操控要差很多,無論硬件還是軟件系統(iPad要略加分,安卓平板要扣分)。
(3)對於便攜度而言,2023的一些輕薄本負擔並不沉重,相比之下平板更像是個華而不實的玩具。
總結
說到這裡估計你也能聽懂了。雖然平板有它本身的優勢,但使用場景不夠多元,生產力和功能上限不如筆記本電腦,當你只能二選一的時候,當然要選筆記本了。無論你是臨床醫學新生,還是計算機、設計類專業的學生,開學時帶着至少四五千的筆記本,要不帶着一個2k上下的平板電腦走進大學校園要明智的得多。
我是筆點酷玩,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有類似需求的同學。我們下期再會!
#數碼愛好者# #平板# #平板電腦##iPad# #筆記本# #電腦# #大一新生# #大學生# #大學生活# #高考結束了,你需要為大學生活做什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