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華為,我們心中其實多少是有些遺憾的。
巔峰時期的華為,不論是在以5G為代表的通信領域,還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終端電子領域都頗具競爭力,前者不論是專利申請數量還是全球5G商業合同數量都位居行業之首,後者出貨量也曾一度超越三星與蘋果,高居世界第一。
從通訊領域的一窮二白、智能手機領域的從未涉足,一步步走到行業之首或者前列,這條路華為走了幾十年,然而從行業之首迅速跌落卻只在一息之間。
由於非市場因素的介入,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華為5G商業合同數量銳減,同時由於上游元器件供應鏈的限制,華為智能手機業務開始出現了元器件無法供應的問題,諸如5G射頻基帶、屏幕、內存等諸多由日韓或者歐美企業所控制的元器件均無法採購,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迅速從全球前三跌至十名開外。
直到今天,華為仍無法有效推出5G智能手機,同時在5G商業合同方面也無法取得有效進展。
作為國內頂尖的科技企業,華為的興盛與衰落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發展國內自身的上游產業鏈與核心技術,才能夠最大程度上規避產業鏈與技術風險。
雖然目前受到這一限制的智能手機企業只有華為,但是從長遠目光來看,包括小米、OPPO、vivo在內的諸多國產智能企業都面臨著這樣的潛在風險。
日前,有網友向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提出:希望小米能夠推出更小的小屏手機。雷軍對此回應表示:小米13已經非常好,更小的屏幕的手機消費群體太小,銷量支撐不了旗艦的研發成本。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為蘋果教父的史蒂夫·喬布斯曾經說過「3.5英寸是手機的黃金尺寸」,後來逐漸演變為4.7英寸是手機的完美尺寸,但是智能手機行業發展到今天,這些尺寸都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用戶需求。
雖然小米不會再推出更小尺寸的機型,但是日前來自知名數碼博主爆料稱,小米計劃在自家的智能手機上使用更多的國產配件。原因是小米現在對供應鏈的把控愈發成熟,此前搭載在小米13 Ultra上的華星光電屏幕風評相當不錯,而後面小米還將陸陸續續推出定製尺寸的1080P、1.5K、2K國產屏,其他國產元器件也會逐步搭載,主打的就是一個風險規避。
事實上,小米早些年間就曾多次搭載國產元器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米10至尊版上的華星光電屏幕和豪威科技傳感器;此後幾年不少小米系的手機還搭載了維信諾、天馬電子的屏幕,瑞聲科技的振動馬達等等。
客觀評價,此前的國產手機屏幕與同期的三星、LG等屏幕相比,確實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因此遭到了不少消費者的詬病。但是小米13 Ultra此次所搭載的屏幕為華星光電和小米共同聯合研發的C7屏幕,該屏幕具有更高的發光效率、更佳的可視角度、更低的屏幕功耗,而且支持2K分辨率和LTPO屏幕刷新率。
同時C7屏幕的峰值亮度做到了2600nit,是目前亮度最高的手機屏幕,加上小米13 Ultra本身強悍的性能和影像,這款手機發售至今銷量持續攀升,同時好評率近乎於100%,可以說極大程度上肯定了國產供應鏈的研發水準。
目前來看,從小米10至尊版的華星光電屏幕、豪威科技傳感器到小米13 Ultra的華星光電屏幕,再到國產振動馬達以及未來更多的國產元器件搭載,小米正在走的這條路像極了當年華為陸續搭載國產元器件的歷史,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在向華為看齊,對於國產供應鏈和手機廠商來說毫無疑問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兒。
當然,在諸多核心技術方面,我們目前仍與產業最頂尖的企業,例如三星、高通台、積電存在着巨大差異,但正所謂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一步步發展,一步步夯實,一步步壯大,相信未來100%的國產供應鏈手機一定會實現。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這裡,大家還有什麼想了解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註: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搜索,侵權刪圖;本文系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