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語
九月份的時候,我為姍姍來遲的 Retroid Pocket 3 寫了一篇簡單的體驗,當時給它的評價是——相見恨「晚」。畢竟作為一款計劃2021年下半年上市的機器,因為種種原因 Delay 了近一年時間,原本的配置在市場中的位置和競爭力其實還不錯,但在延期近一年的當時並不算強。
尤其是開售前,某位大 V 的非評測感性聊天否定視頻,也讓這台機器顯得更加尷尬。不過真金不怕火煉,相比前代更好的屏幕表現、合適的尺寸和重量、不錯的按鍵手感,讓包括我在內的第一批用戶大多對 RP3 持好評態度。主要的遺憾點,集中在這台機器發售太晚,以及它採用的這顆 Unisoc Tiger T310 SOC,在現在看來性能不足。
不過在延期許久的 RP3 發售之後,半代升級的 RP3+ 總算是趕上了時間,在雙十一結束後「按時」上市。雖然可能距離前代的時間太近(2個多月),讓很多像我一樣購買了 RP3 的用戶覺得不難么舒服,但其實這也是這台機器本該上市的時間。準時總是好過遲到,在老用戶額外優惠+首發特價加持下,我還是選擇入手了紫透 RP3+。畢竟想要一台尺寸不大,重量足夠輕、手感合適的機器,市面上的選擇並不多。
配置方面 RP3+ 相比 RP3 主要有4個升級點和一個改變:
- SOC 由 Unisoc Tiger T310(1*[email protected]+3*[email protected]+PowerVR GE8300) 升級到 T618(2*[email protected]+3*[email protected]+Mali G52 MC2),大核心、小核心、GPU 都比前代更強,大幅度提升了 PSP、NGC、Wii、PS2 等平台的性能
- 內存/存儲由原有的 2GB/3GB+32GB 升級到 4GB+128GB
- 內存頻率也由 1333Mhz 提升到1866Mhz
- 電池由 4000mAh 增加至 4500mAh,充電速度也提升50%
- ABXY 按鍵由鍋仔片調整為導電膠
配色方面也新增了 16Bit、藍(綠)透、紫透三個新配色,考慮到半代升級不買新配色別人也看不出來,加上一直心水透明殼,這次選擇的就是紫透版本的機器,簡單分享一下開箱、使用體驗,希望大家喜歡~
外觀與開箱
外觀部分 Retroid Pocket 3+ 和 Retroid Pocket 3 完全一致,依舊是4.7英寸分辨率750*1334的 LCD 全貼合屏幕,機身尺寸184.65 * 83.38 * 24.23mm,官方標稱重量235克。
這塊 iPhone 同規格的屏幕整體素質不錯,更小的尺寸也換來了更輕的重量,以及更好的握持感。按鍵布局方面正面為雙下搖桿設計,左側十字鍵依舊採用鍋仔片,右側 ABXY 則更換為了導電膠。新的 ABXY 按鍵導電膠手感比較清脆,上一代採用的鍋仔片則更軟糯一些,手感上其實鍋仔片和導電膠各有千秋,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我個人還是稍微更喜歡前一代的鍋仔片一些。
屏幕右下角依舊是 RP3 的 LOGO,畢竟只是半代升級,也不太可能變更絲印把 + 給加上去。透明機器其實並不是好做,畢竟透明殼出現一點瑕疵都會非常明顯,這也是很多廠商不願意或者只限量做透明版的原因。
不過 Retroid Pocket 3+ 這次的透明殼確實不錯,外殼基本看不到任何瑕疵,前後蓋接縫也都處理的很好。
按鍵布局部分 RP3+ 和 RP3 自然是完全一致,頂部左右分別是 L1/L2、R1/R2,自左至右則分別是電源鍵、MicroHDMI(720P 輸出,經常被誤認為 2022年已經無人使用的 MicroUSB)、Start 以及 Select。
機身左側則是音量加減鍵,右側則為 Home 鍵。雖然上一代剛入手的時候,我是擔心左右兩側按鍵容易誤觸的,但實際使用下來,在正常握持條件下其實完全沒有問題。Start 和 Select 作為低頻使用按鍵,放在頂部雖然也會有一定的不方便,但是日常使用起來其實也還好。
底部左右分佈揚聲器,TF 卡槽、USB Type-C 接口,以及先進的 3.5mm 耳機孔。
由於機身存儲來到了 128GB,其實不使用 TF 應該也能應付老遊戲平台了,不過如果想要更多的 PS/NGC/Wii/DC/SS 等復古平台 ROM,128GB/256GB TF 卡還是必不可少的。這裡大家可以期待下小破站「大水杯」大佬的整合包,全部 ROM 都在 RP3+ 上實測流暢運行,包含 128GB/256GB/340GB 三個版本。
機身重量部分,實測在貼了一張鋼化膜的情況下為242.2g,相比265克的 PSV1000 略輕一些。
這次首發還有+10元換購保護包的活動,考慮10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就順手入了一個保護包。官方保護包的做工其實還算不錯,對機器 L/R 鍵也做了專門的保護設計,不過尺寸上稍微偏大了一些,如果小巧一些會更方便攜帶。
無聊還稱了一下保護包的重量,單保護包168.6克,加上 RP3+ 以及標配的 USB-A 轉 USB-C 數據線後總重411.6克。
性能測試
理論性能測試
RP3+ 的 Unisoc T618 採用2*A75 大核+6*A55 小核設計,大小核心數量都比 RP3 上的 T310 翻倍,安兔兔跑分總分23萬分,相比前代提升了28%,尤其是 GPU 部分得分是之前的3.45倍,這部分對於安卓遊戲和模擬器應該都有不小的幫助。
存儲部分順序讀取速度289MB/s 順序寫入239MB/s,隨機讀取108.9MB/s 隨機寫入88.15MB/s,相比 RP3 也有不小的提升。
屏幕部分這塊4.7英寸750*1334的規格和 iPhone 相同,實測覆蓋86%的 sRGB 色域,光度曲線部分實測1.9,相比標準的2.2曲線會偏亮一些。色溫部分這次控制的不錯,白點在6600K 左右,在30%灰左右會降低到6000K,和標準 D65 6500K 色溫差距不大。
亮度和對比度方面,黑亮度0.35nits,白亮度535.9nits,超過 500nits 的亮度值得好評。對比度方面更是1520:1,相比普通 IPS 屏 1000:1 左右的對比度高出不少。
色准部分 RP3+ 就有些放飛自我了,應該是完全沒有做過色彩校準,平均△E=7.27,估計和偏高的光度曲線以及未接近100%的 sRGB 色域覆蓋有關。
遊戲部分其實官方在小破站發佈了不少測試視頻,青馬鈴薯、大水杯等大佬也有不少的測試視頻/直播,為了避免重複造輪子,這裡就簡單總結一下手頭2.5整合包的遊戲。
- 基本可以完美的平台:PSP、PS1、DC、GBA、NDS、NeoGeo 街機以及更老的平台
- 部分/大部分可玩的平台: N64、NGC
- 少量可玩的平台:PS2、Wii
相比 RP3 大部分 PSP 遊戲都可以開啟 2x 或者 3x 倍率運行,大家關心的 PS2 戰神開啟 EE -3/3 後勉強可玩,但距離完美流暢還有一些差距。PS2 的幾款機戰簡單看了第一話,地圖界面戰鬥還是比較順暢的,讀取戰鬥動畫時候感覺偶爾輕度拖慢,個人覺得是可以用來正常通關的。NGC 部分塞爾達風之杖基本可以跑滿30幀,陽光馬里奧也基本流暢,不過偶爾遇到讀取緩存小卡一下,像是更老的 NDS 就全程無壓力了。
串流測試
相信很多人入手掌機也會選擇串流,實測 moonlight 默認 H264 解碼器下,RP3+ 平均網絡延遲在 5ms 左右,解碼延遲大概在 20ms 左右。選擇 HEVC 解碼器後,平均解碼時間降低至3.49ms,實測串流1小時也沒有不穩定問題,如果使用 RP3+ moonlight 串流,建議優先選擇 HEVC 解碼器。
屏幕時間差部分,使用 Windows 自帶計時器對比,H264 解碼器下屏攝差距大概在 60ms 左右,HEVC 解碼器下則僅有40ms 左右,與軟件解碼測試結果一致。
▼H264
▼HEVC
前端簡易教程&期待大水杯大佬的3.5整合包
RP3+ 自帶的前端和 RP3 一致,不少群友有詢問前端的用法,這部分就簡單文字介紹一下,順便期待下大水杯大佬的3.5整合包更新。
前端(掌機桌面)部分默認主界面為 APP 快速啟動,可以自定義常用 APP,點擊下方模擬器按鈕可以進入模擬器前端。
默認進入模擬器前段後會是一片空白,點擊「模擬系統」手動勾選需要的模擬器平台後,就會在桌面上顯示對應平台。
點擊按鍵進入對應平台,默認是沒有遊戲 ROM 的,點擊下方「遊戲」按鈕,可以手動設定 ROM 的路徑。選擇存儲空間的時候,也可以建立內部存儲/SD卡標準目錄,在內部存儲/SD下「RetroidPocketGames/ROMs/」文件夾內新建與平台的文件夾,後續添加遊戲只要放置到對應的文件夾即可。
選擇 ROM 文件夾後就會開始搜索 ROM,注意前端自帶了連接服務器更新封面的功能,但由於該服務器在國外,並不建議使用。封面圖部分建議參考大水杯大佬的整合包教程,將對應封面圖放置在 SD 卡/RP3Launch/Emulations/ 路徑下對於平台的文件夾。
或者手動按住 ROM,自己下載縮率圖後,在機身內選擇即可。
結語
作為一款「按時」升級的復古掌機,做工、握持感、性能上 RP3+ 其實都是比較不錯的,只要不是追求 PS2 完美,日常體驗很多復古遊戲是很不錯的選擇。尤其是透明配色質感很舒服,即使是喜歡把玩機器的用戶,透色也是很值得考慮的。性能方面 T618 雖然還不能通吃 Wii、NGC 這些平台,但是可玩的遊戲數量相比 T310 豐富很多,在 PSP 模擬器中也可以開啟高倍率來獲得更高的畫質。首發899的優惠價也算有誠意,可惜只提供了不到1天的優惠時間,倉促之間很多用戶都沒來及上車,建議官方後面可以考慮再釋出一些優惠活動出來。
好了,本篇文章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觀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並在評論區留言,我是 KC,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