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9月中下旬到年底,新一代CPU平台和顯卡就要聯袂登場了,加上這次可能不得不更換的內存,以及已經初露端倪的新型SSD與電源等需求,可謂是一次機箱內的大換血。要進行這樣的更新,很多小夥伴或者「錢包管理者」們可能會有些不舍,還用的好好的,真的要換嗎?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一個必須更新的理由——硬件壽命。
電腦配件的壽命可不是性能落伍不落伍,功能夠用不夠用的事兒,而是在長時間的電流衝擊、高溫烘烤、機械磨損等作用下,看似渾然一體的各種芯片、PCB板、接口、散熱器等部件的承受極限。在這一限制下,即使它們看似正常,但隨時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會讓工作變得越來越危險,誰也不希望電腦用着用着突然罷工吧?
這裡的壽命數據採用了各個廠商的標稱,有些產品的不同品牌、型號壽命有一定差別,我們根據情況取中間值或更主流產品的數據。要注意這些壽命的前提是正常使用,例如消費級硬盤、顯卡都是以日常一天8-16小時使用準備的,如果裝到NAS上或者「挖礦」,讓它們7×24小時無休的工作就會影響壽命了。
除了表中標註的限制各個配件壽命的主要因素,以及前面提到的不正常使用外,還有一些大家可能不會意識到的特殊情況。如長時間在過熱、骯髒環境中的散熱器、供電不穩定環境中的電源也會都會降低壽命,而它們工作不正常又會影響到CPU等其他配件的,可能造成配件廣泛故障、減壽,乃至直接損壞。所以建議大家半年到一年對電腦進行一次清潔維護。
另外有些配件有多個影響壽命的因素,比如鼠標底部的光電系統也有壽命,一般為10萬小時左右,硬盤的SATA接口插接次數也有限制等等。只是在一般的使用方式下,和按鍵次數、運行時長相比,這些部分到壽的可能性很低,我們就不啰嗦了,大家知道就好。
此外要特別注意,對我們非常重要的數據存儲部分更是要經常檢測其健康情況,例如SSD,就可以用CrystalDiskInfo來檢測數據讀寫數量、通電時間、壽命百分比等信息,如果有嚴重問題還會給出警告。
那麼,根據壽命表看看已經陪伴了自己多年的配件們,或者用軟件檢測一下之後,大家升級的慾望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升級資金的「審批」是不是更有把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