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如果你連這個還不知道,養生無從談起!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明代名醫杜文燮認為,人患病之源為六氣,生死被五運所決。

中醫理論裏面最玄奧的當屬五運六氣學說,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五運六氣學說記載於《黃帝內經》的七篇大論和兩遺篇,是古代醫家通過天干地支紀年方法,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研究自然界的周期變化規律對人類疾病影響的一門學問。千百年來,運氣學說深刻地影響着中醫的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說的就是五運六氣,不明白這個的甚至都不能稱為醫者。

運氣學說是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整體觀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可說是中醫的瑰寶。

五運六氣的意義

運用五運六氣可以預測疾病。學中醫的人只懂病因、脈證、藥性還不行,還應懂天候,能預測疾病的預後轉歸。

小的方面來看,可以推算出一個人出生時的先天稟賦,以及他容易罹患的後天疾病——即人在出生時所具備的歲運、主氣等一系列運氣學特點與其後天體質與罹患疾病之間存在關聯性。

人體有兩套密碼,一是氣立,一是神機。氣立專門對外,負責與宇宙的氣候變化,與宇宙的運動形式發生聯繫,這種運動形式有六種,就是三陰三陽。一旦某一個氣立出現故障(太過或不及),都會導致不正常狀態(或叫病態)的發生。氣立對應的是五運六氣。

一朝分娩,嬰兒「哇」的一聲落地,天地感應就打開了嬰兒的氣立,而首先所使用的氣立就是當時的天道決定的。他的氣立便馬上開動,以使機體跟宇宙的共振規律相協調。這個初始的氣立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他的生命進程——他的生長壯老已、他的疾病、個性,乃至壽命都會受到這個初始狀態(出生的稟賦)的影響。

大的方面來看,對未來年份可能發生的流行病和疫病情況進行預測。

《素問·氣交變大論篇》 詳盡描述了五運的太過、不及與氣候、物候、藏象、疾病的關係,如「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

該理論還提出「三虛相合易發疫癘」,無不應驗。

比如2009年年初,是土運不及之年,太陰濕土司天(濕土太重),是比較寒濕的一年,容易鬧瘟疫,年底就應驗了,爆發了甲流

2003年癸未年的五運六氣特點是:火運不足,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結果爆發了SARS

由此可見運氣理論作為行醫之門路,對於臨床疾病的診治與預防十分重要。也日漸地成為了中醫界研究的熱點。

2024年的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以天干地支為演繹工具。

什麼叫「五運」?它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間的運行變化。五運是由天干來控制的,一共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運特點就是某氣太過,或者是不及。

什麼叫六氣?六氣是指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六氣跟地支有關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氣的客氣中,又有「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分別主管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氣候變化。

按照五運六氣理論推算,2024是甲辰年,「甲己化土」所以大運是土運;而「甲」又為陽干,故土運太過。六氣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根據2024年甲辰年司天和在泉特點,可以知道上半年氣候偏寒冷,下半年氣候偏濕。

所以2024年總的五運六氣特點是土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外部自然環境是寒濕為主,這兩種邪氣對人體影響極大。受影響較大的臟器是脾,但從五臟與五行關係講,土與水相制,土可以克水,土太過就可以乘水而傷腎。

根據運氣學說結論就是:

第一,疾病性質多以寒濕為主。

第二,主要發病部位在脾腎。

最合適的應對方劑——「寒濕聖劑」五積散

五積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中醫經典方劑,為溫里劑,具有解表溫里,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之功效,主要針對於表、里、氣、血的寒濕之邪為主。

清代汪昂在《醫方集解》中做過的十六字總結「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最為精闢概括。五積散開創了解表裡氣血寒濕之先例,適用於內傷生冷、外感風寒之以寒濕為主要病機者。

五積散由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芍藥半夏、陳皮、枳殼麻黃蒼朮、乾薑、桔梗厚朴等藥物組成。

方中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相結合,為運脾化濕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配伍,為主治一切痰飲之二陳湯。既含治太陽表證之桂枝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既有治腎著病的甘姜苓術湯,又有行血通經的四物去地黃湯。綜觀全方,組合嚴密,實為上述名方的綜合復方。對錶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諸邪亦能搜除。可見其治療範圍,頗為廣泛。

歷代醫家善於廣泛運用,清·喻昌醫門法律》曾提及:「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

使用五積散來治療2024年可能出現的外感、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月經不調等證,必定效如桴鼓,體現了「異病同治」的中醫精髓。

養生保健原則

可以藉助針灸、導引、足浴、推拿背腧穴等方法調理身體,此外需注意

①飲食不要寒涼、甜膩、辛辣;飲酒要適量。

②起居有規律,不要熬夜,睡好覺,是最補的,同時適當運動。

③情緒平穩,不要過於激動、恐懼、焦慮。

④身體有不適,及時處理,不要拖延,早發現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