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和卦是《易經》的基本構成要素。爻(讀作搖)爻是組成卦的最基本的東西,書面表現為一條橫線,如「一」,或二條從中斷裂的橫線,如「--」。前者稱為陽爻,後者為陰爻。
由爻重疊組成卦(讀作掛)。由三個爻組成的卦,稱為單卦,又稱經卦。八個經卦互相重疊,共得六十四個卦,這些卦稱為重卦。經卦和重卦,統稱之為卦。
每一個卦都有由爻畫組合而成的卦畫,這就是卦形。每一卦形,都有一個卦的名稱,這就是卦名,如這一個重卦:
稱為「乾」卦,「乾」就是它的卦名。反過來說,重卦是由兩個單卦(經卦)組成的;單卦(經卦)是由三根爻線(或陰或陽)組成的。因此,認識爻的名稱是最基本的一項知識。
六爻從下依次數上去,最下的一爻稱為初爻,最上的一爻稱為上爻。其餘從下往上分別稱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這裡是指每一爻的位置,簡稱「位」。原則上,「五」是君的地位,「四」是近臣的地位,「三」是不太與君接近的高的地位,「一」是不太高的地位,但卻有與君意氣相投的可能性。「初」是還沒有入世的地位。「上」表示隱退的人,亦即王弼所說的「無位」的地位。
但是各爻有陰性和陽性之分,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下面以坎下震上的「解卦」為例,請看六爻各自的名稱:
總之,讀易經時如遇到「九」則為陽爻,遇到「六」則為陰爻。如「初六」,則為最下面的陰爻,「初九」則為最下面的陽爻。如果是「九三」,則為自下而上的第三爻是陽爻;「六五」,則為自下而上的第五爻是陰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