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新區組織的春季企業專場招聘會現場。 劉文研攝(中經視覺)
鳥瞰青島高新區。陳本偉攝(中經視覺)
青島高新區以人才鏈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四鏈」深度融合強化科技創新,構建起人才、教育、科技、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通過「藍貝」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青島健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慶宇來到了青島高新區。在落戶兩年多的時間裏,企業實現高速發展,「我們先後贏得了『藍貝』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冠軍,並累計獲得超2億元融資」。憑藉自身過硬的研發實力,馮慶宇帶領企業不斷攻堅克難,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其本人也獲評「泰山產業領軍人才」。
「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業團隊、培育一個新興產業、打造一個創新集群」的鏈式效應在青島高新區不斷湧現。通過以賽聚才,「藍貝」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吸引2300餘支創業團隊參賽,360餘個優質項目落地孵化。
將人才鏈作為實現「四鏈」深度融合的主體力量,青島高新區全力打造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相匹配的人才矩陣。園區搭建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智庫、「康復產業產才融合協作聯盟」等平台,引進高端人才,播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種子;創新「人才+項目」引才模式,對符合產業方向的人才項目給予資金支持,最高可達1億元,讓人才在這裡創業有底氣,創新創造有支撐。截至2024年底,青島高新區人才總量已突破6.8萬人,戶籍人口連續四年增長40%以上。
不久前,位於青島高新區的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軟」)與廣西民族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合作,開展了多期以智慧醫療、數據倉庫等內容為主題的產業級項目實訓,全方位提升在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從華為的鴻蒙系統到deepseek大模型,這些新興產業集群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多層次的人才,然而,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體系很難有效對應,甚至存在一定的滯後,需要一個平台推動教育與產業的無縫銜接。」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澄表示,青軟目前在做的就是打通產業和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通過產業學院共建、專業共建、平台實訓室建設、創新訓練營、人才培養基地等多種模式,目前,我們已與全國500多家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近年來,青島高新區深入推進國家「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聯合專業機構調研企業200餘家,挖掘企業技術創新需求50餘項,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同時,建立科技園區企業技術需求揭榜攻關快速響應機制,有效促進教育專業鏈與地方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堅持把創新鏈作為「四鏈」深度融合的動力,青島高新區積極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不斷提升區域創新的「濃度」。園區現擁有中國科學院院所6家,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13家,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126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92%。此外,園區出台「科創10條」,通過政策扶持鼓勵引導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立項支持的企業,最高給予1000萬元獎勵,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青島智騰微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插入式溫度傳感器,有效解決了航天發動機入口超低溫監測的難題,產品已成功應用於可重複使用火箭推進系統液氧、甲烷等介質的溫度監測。「我們依靠高新區人才激勵政策,走出了一條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特色發展之路。」智騰微電子副總經理徐文匯介紹,以人才為根基,公司目前已完成b輪融資,投後估值達15.9億元。
近年來,青島高新區全力構建以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製造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1+2+1」現代產業體系。園區現有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相關經營主體1000餘家,擁有海爾生物、易邦生物2家市級鏈主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省級及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家,瞪羚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88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園區服務「軟環境」。以產業鏈作為「四鏈」深度融合的基礎,青島高新區創新「e企炬鏈」產業供需對接服務品牌,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拓市場、抓訂單,提供金融、人才和技術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2024年,青島高新區先後赴四川、安徽等地舉辦專場活動15場次,幫助300餘家企業完成對接需求,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聯動發展,人才聚集與產業興旺雙向促進。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