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農曆的二月初三,這天是什麼日子呢?據傳,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它是一個古人祈求文運昌隆、開啟人生新程的一個重要日子。其實在農村當中,我們也能發現,這個日子很早之前就已經流行了,比如說,人們經常談論孩子的文昌,其實就是說的孩子以後的學業。
二月初三,對於學子來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尤其是今年要進行大考的人,人們都希望自己可以順利上岸。所以在這個日子當中,會祭祀文昌帝君,也是希望他可以庇佑自己,考試超常發揮,能夠學業有成。
那麼這天有啥習俗和講究呢?提醒「一不賣,二要曬,吃三樣」,事業學業雙豐收,那麼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一不賣
不賣自己的書籍
家裡有書籍的話,這天不要便宜賣了。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書籍,明代藏書家范欽曾立下「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家訓,天一閣的萬卷藏書得以傳世。這種對書籍的敬畏,在二月初三演化為「不賣書」的習俗。
古人認為,文昌誕辰當日若變賣書籍,猶如斷送文脈,既損福德又折才氣。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是日書賈閉市,士子藏卷」,連書商都歇業一日,以示對知識的尊重。
二要曬
曬自己的藏書
在二月初三,我們當地還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曬書,人們將藏書搬至庭院晾曬,既防蟲蛀,亦取「曬去晦氣,曬來才氣」之意。
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不藏書了,都是拿着一個手機,不斷的刷視頻,到了這天,不管是你曬不曬書,也提醒大家,放下手機讀一本經典,或整理家中藏書,亦是守護文脈的當代實踐。同時也是對晚輩的一種言傳身教。
吃三樣
狀元糕
清代《清嘉錄》記載:「二月初三,士子爭購定勝糕,取必定得勝意」。現代人將其改良為低糖版本,但咬下瞬間,仍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期盼。狀元糕沒有固定的做法,只要是糕點,現在我們都可以認為是狀元糕,就值得我們去吃。
狀元及第粥
在這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選擇吃上一點粥,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吃上這碗粥,也就寓意着往後的生活,可以更加的順利安康,同時考試的時候,也能順利過關。
狀元雞
相傳,唐朝嶺南第一狀元——封開人莫宣卿曾「帶貨」家鄉的杏花雞,將其呈貢朝廷,受到京都官員好評,「無雞不成宴,宴上杏花雞」的說法流傳開來。所以在二月初三,人們也會尋求吉利,吃上一道狀元雞,寓意着大吉大利,同時,也是希望學業更進一步。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在這樣的日子當中,要注意不要去賣書,把家裡的書曬一曬,同時吃上一點應景的食物,這樣在新的一年當中,也能順順利利,寓意着事業學業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