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春節活動仍在進行,這一天有不少習俗和禁忌需要遵守。下面就了解一下正月十二的習俗和禁忌:
習俗:
1. 搭燈棚:元宵節將近,村子中的管事人會召集村民製作燈籠等元宵節用品,為元宵佳節做準備。
2. 喝糊糊:正月十二是老鼠娶親日,到了夜晚,大家要喝小米麵或玉米糊糊,意思是「迷老鼠眼」讓老鼠看不清東西,封住老鼠的嘴讓它吃不了家裡的糧食。同時,人們還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聾老鼠的耳朵」。總之就是讓老鼠看不見、聽不見、吃不到,確保新年「五穀豐登」,人們「衣食無憂」。
3. 點人丁:這一天,要清點家族中的男丁,確定家族人口,表示本族對新出生男丁的認同、祝賀。凡是男丁都要被點一次丁,有的剛出生就點丁,也可以大一點再點。但也有說法是點丁就是「添丁進口」「娶妻生子」的意思。
4. 包餃子:正月十二這天,家家戶戶要包餃子。人們把餃子包成老鼠的形狀,寓意「捏老鼠嘴」,有嘴、有耳朵、有尾巴,還用綠豆當作眼睛,人們說,包餃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東西了,家中一年都不會有老鼠。保護家裡的糧食不受損失和破壞。
5. 烤柏火:天快黑時,全家人用柏樹枝點燃的火堆旁一起烤火,煙霧中瀰漫著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圍坐火邊烤柏火。
烤柏火諧音「烤百火」「烤百齡火」,寓意為「敗禍」,可以避瘟驅邪,人們把家裡不用的舊家什,統統燒掉,用燒後剩餘的柏枝雕成「柏鎖」,繫上繩子,掛在嬰兒脖子上,以求長命百歲。然後讓孩子們走街串巷到各家烤百家火,這樣就會不生百病,一年無災無恙。
6. 敲遍牆角旮旯:「打、打、打旮旯,十個老鼠九個瞎,留下一個撥眼的,眼裡長個蘿蔔花!」。正月十二一早大媽、大嬸們就帶着孩子們嘴裏一邊念叨着,一邊手拿着木棍敲打着可能藏老鼠的地方,如土坑坑洞里、牆角的老鼠洞里、牆根的磚縫裡、木櫃底下的布鞋裡、牲畜棚里、柴房裡、廁所,凡是屋子裡有旮旯都要敲打個遍。
7. 藏剪刀:正月十二早飯後,人們就要把平時用的剪刀藏到抽屜里、褥子底下,靠會而且還要用紅繩或紅綢把剪刀捆包起來。只要沒有剪刀的「咔喳咔嚓聲,家裡一般就不會出現老鼠來偷吃糧食。
8. 收舊鞋,正月十二各家各戶的孩子們背着筐頭挨家挨戶收舊鞋,村中的老百姓也樂意把「邪」(鞋)送出去。同時,老鼠除了會打洞外,還會藏在人們不穿的舊鞋裡生育小老鼠。所以,孩子們就把收到的舊鞋再壘成老鼠洞的形狀燒掉,寓意着把各家各戶的老鼠「一窩燴」了。
禁忌:
1. 忌浪費糧食:正月十二忌浪費情況,因為,浪費的十丶糧食會加快老鼠的繁殖速度,老鼠過多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2、忌動剪刀,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人們如果動剪刀,就會發出的嘎吱嘎吱聲,存點很像老鼠吃東西那樣,如果這一天人們不使剪刀。老鼠聽不到剪刀發出的「咔嚓」聲,而且家裡新的一年裡,也就聽不到老鼠偷吃食物發出的「咔嚓咔嚓」聲。
3. 忌觀紅喜事:自古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結婚的,古代有『抬頭紅』一說,即男女正月結婚,乃月太歲壓頭,不利兒孫,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結婚。
既是有,你巴千萬不要駐足觀看,要多觀察一下周邊有沒有人,如果有,說明是陽間的婚禮,如果沒有,只你一人,說明是陰婚,你最好掉頭就跑,這極有可能是來接你走的。
4. 忌理髮:有道是「正月理髮死舅舅」。正月不理髮的說法最早源於唐朝,唐人稱理髮為『消耳』,唐朝也有一種武器名曰『金鉞』,這是唐朝用來為十惡不赦的犯人執行死刑,砍頭時用的砍刀。
而正月在唐則稱為『金月』,正月理髮和起來就是『金鉞消耳』,就是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所以正月里最好理髮。
5. 忌請醫生:過去人們認為,正月里請醫生看病,預兆着將來一年到頭都要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