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企業座談會上指出,要進一步落實好降低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換購稅費減免、個人住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等政策措施;繼續做好保交樓工作,加快項目建設交付。
由於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減免相關稅費等政策,在實際執行中,無論是三、四線城市還是一、二線城市,都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突破,給予了比較多的放寬,唯有「認房不認貸」政策,在一、二線城市仍然執行得比較嚴。因此,可被認為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可以「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後的一次比較大的政策調整與優化,也是一次比較大的政策突破。

所謂「認房不認貸」,就是指在貸款買房時,只看購房者名下是否有房,而不去查看購房者的歷史貸款記錄。無論之前是否有過貸款記錄,只要購房者能夠證明自己名下沒有房產,就可以按照首套房認定,享受降低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優惠。
可以肯定,「認房不認貸」政策出台後,會在一、二線城市釋放出一些購房消費,特別是被「認房又認貸」政策壓制的購房消費,有可能會轉化成現實購買力,成為拉動房地產恢復的一股力量。關鍵就看,這股力量有多大,能否帶動其他購房者一起購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政策能否起到提振房地產市場作用發揮的關鍵。

需要密切關注和正視的是,今天的購房者,與十年前的購房者相比,在心態上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特別是對待房價的態度上,過去是「買漲不買跌」,現在是「買跌不買漲」。他們知道,就算國家不再控制房價上漲,房價也已經漲不動了,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上漲。相反,對跌的期待則越來越強烈,希望房價能夠出現溫和下跌現象。如果過度強調政策的作用,過度放鬆調控政策,會不會產生相反的作用與效果,也是需要管理層認真思考的。
事實也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越是政策放寬放鬆,甚至刺激,越說明市場低迷,說明開發商已經承受不了,政府也十分着急了。與其死杠房價,加大商品房庫存成本,不如降價售房,讓利給購房者。以一家開發企業為例,假如有1000套商品房沒有銷售,而按照開發企業的資金能力,大頭是銀行貸款和各類欠款,銀行貸款的利息是在每天增加的,財務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等於商品房的成本也是在增加的。時間越長,盈利空間就會越小,虧損也會越大。如此,何不通過降價售房方式,把這部分利益讓渡給購房者,以達到回籠資金、降低財務成本的目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出台「認房不認貸」政策,一定要看到其背後的居民購房心態、購房心理,居民不想購房,也就不存在「認房不認貸」問題,而是認不認貸都不認購,這才是最需要引起重視的,也是房地產市場能否恢復的關鍵。這也意味着,管理層在醞釀出台優化調整房地產市場政策時,一定要先把情況弄清楚,把居民的購房心理了解透了,再研究出台政策。否則,政策一大堆,問題一大堆,商品房一大堆,市場則仍然低迷,居民也仍在等待觀望,或者完全放棄了購房慾望。
政策的作用,必須建立在居民購房的意願上,建立在居民有購房的想法上。而對大多數有購房意願的居民來說,「認跌不認漲」是他們此刻的心理,也是房地產市場能否恢復的關鍵。只重政策,不看心理的做法,可能會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對廣大居民的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心態有充分的把握,政策就有可能會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
不認為優化調整房地產市場政策是錯的,也不認為當前的房地產市場還要堅持從緊的政策。但是,出台的政策一定要有針對性、有可操作性,有能夠被廣大居民接受的切入點和接入口。房貸政策再怎麼放鬆,仍然是貸款,是需要償還的,就算不要利息,本金也少不了。更何況,目前的房貸利率並不是很低,一旦貸款購房,就必然會成為「房奴」。如此,「認房不認貸」政策的實際價值就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開發企業能夠降價售房,每省下一分錢,對購房者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都能降低購房負擔,都能得到實惠。因此,必須充分考慮「認房不認貸」與「認跌不認漲」之間的關係,切不可顛倒,否則,很難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