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再談「逆數」
前談「逆數」,友人疑而不與。這裡再說幾句。
自《說卦傳》言「易,逆數也」。「逆數」究竟指什麼,後世經師大致形成了三種解讀——
一種以先天卦數為說。宋邵雍言: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兌東南,艮西北。自震至乾(四、三、二、一)為順,自巽至坤(五、六、七、八)為逆。明來知德則主要以八卦相錯立論:「此專說八卦逆數方得相錯,非言六十四卦也。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前四卦為往:巽五坎為六艮七坤八,後四卦為來。……言因錯卦之故,所以易逆數,巽五不次于震四而次於乾一也……使不逆數,而巽五即次于震四之後,則八卦不相錯矣。」
另一種則依河圖為說。受晉崔駟陰數起於四說的啟發,清咸豐嘉興春水方生髮明四二十八六之序,謂一三五七九自北而東而中而南而西,皆順行;四二十八六自西而南而中而東而北,皆逆行;陽數始於一,陰數始於四。
第三種取天地之數為說,謂數皆以天地為本,分陰分陽,凡演數皆以參天兩地為用,天數一三五七九皆陽而順,地數二四六八十皆陰而逆。
按,邵雍實際要說的是,陽起於子,(順時針左旋)成於午;陰起於午,(左旋而行)成於子,數列雖有倒正,而皆左旋,皆順,不合「逆」義;且兩列卦體陰陽混雜,也何以分出順逆!?來知德所言,是卦體兩兩相對,相互交錯,非數之順逆可擬。順逆即順行順布,或逆行逆布,論之則數必成列,等比成序,而河圖數說數序已亂,不成順布逆排;行而曲折,亦不成順行逆行(左旋右旋)。以天地數為說者,不出河圖數說,空言無實,浮泛無根。
其實,上述三種解讀,最失當處,是都忽略了那個大前題,從而使論述成了無的放矢:《說卦傳》所言,是「易,逆數也」,而不是「八卦,逆數也」。八卦與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界線分明,古人區分得清清楚楚。仍按傳統易理來說,邵子所言卦數,只是陰陽交合,按二進制次遞生成出來的八經卦序號:
陽爻為「0」,陰爻為「1」,則
乾(000)→兌(100)→離(010)→震(110)
<1> <2> <3> <4>
坤(111)→艮(110)→坎(101)→巽(001)
<8> <7> <6> <5>
此序號進入六爻易卦後,成為易占計量用數,即易數之一種,不可代稱易數,就像八經卦之象單獨稱卦象,進入六爻卦之後與他爻另行組合,就不宜再稱卦象,而要稱易象了(當然,積習難改,也還是有人稱易象為卦象,嚴格講,是不準確的)。
那末,「易,逆數也」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我還是堅持認為,這是在說蓍法和筮(占)法——
蓍法:大衍之數五十,去一,掛一,分二,揲四,三變成一爻,為初爻;第二番揲四三變成二爻,第三番揲四三變成三爻,以此類推直至上爻。總而言之就是逆向造爻造卦之法。
筮(占)法:依蓍法,預測未來時,要從初爻開始,然後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一爻一爻地逆向演繹推算,即「知來者逆」。
最後贅言幾句,卻是公告一個最大的易占「秘術」。「數往者順」,其含義不是易占時由上爻開始,順向次遞推算下來;而是在說綜卦,即須由綜卦那裡了解過往。易象,一象三卦,本卦代表當下,綜卦代表過往,錯卦代表未來。歷代經師說經注經、章解句釋,多有缺誤,舉如《蹇》《解》兩卦,前注或取此舍彼,不能自圓其說;或公然臆度穿鑿,全與經旨不協;其癥結,就在於他們始終參不破這個基本的、平平常常的推法「秘術」。《蹇》《解》兩卦,文王卦辭,純以相綜回互為說,若不首先悟通這一點,對其卦爻辭的注釋解讀,又怎麼可能達至準確、正信、圓滿!?絕無可能!
話已至此,索性就藉此再說些——
如果就事論事,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孔子沒有全部,甚至大部讀懂《周易》卦爻辭(嗤我者當知:諸君雙膝若尚無作硬,則嗤人將反噬成自嗤)。孔子序「彖」,意欲明一卦之義;作「小象」,意欲揭一爻之旨。然而,《蒙》《需》《訟》《比》《小畜》《履》《同人》《謙》《蠱》《觀》《無妄》《離》《恆》《晉》《睽》《損》《益》《鼎》《旅》《巽》《中孚》等彖,皆與文王卦辭述義不合,且多有亂經害義;而三百八十四條「小象」,亦多與周公爻辭本義不符,甚至無涉,根本是主觀臆度。若繼續將孔子的彖象定於一尊而據以解經,則《周易》本經的真相將永隱暗室,與已付諸秦火何異?
僅以《蹇》《解》為例——
《蹇》
:「利西南,不利東北。」《蹇》大象為坎交大坎,坎為險陷,險陷則蹇。蹇者,下艮也。先天艮居東北。而卦辭則視此艮為震覆,覆則象震返身而行,入於東北之險地,故言「不利東北」。震與巽為應援,巽先天居西南,故言「利西南」。《解》
言「利西南」,同指震;《解》大象為出險(坎險震出),震既出險,欲行與西南巽合,但已居卦上,再無處可去,故卦辭於「利西南」之後,繼而言「無所往」(「有攸往」已是另行取象)。孔子未看破此象法、推法,於蹇彖言「見險而能止……蹇利西南,往得中也」,於解彖言「解利西南,往得眾也」,是仍以震覆為艮,以西南為坤,直與經義風馬牛不相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