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講主要介紹《周易》所依據的曆法以及干支紀時的知識。
《周易》所依據的曆法是夏曆,夏曆是我國最早使用的一部曆法。夏曆的具體曆法內容大都秩失,現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曆十二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我國現行的曆法是公曆和農曆並行,其中農曆又屬陰陽合曆,既包括陽曆的成分,又包括陰曆的成分。公曆是現在國際通行的以公元紀年的曆法,即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耶穌出生年定為公元元年,之前稱為公元前,之後稱為公元後,公曆屬陽曆的性質。夏曆與陽曆和陰曆的性質都不同。陽曆的曆法依據是地球和太陽的關係,我國古人通過測日影的方法來獲取相關數據;陰曆的曆法依據是月亮和地球的關係,我國古人把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作為一個月,一年共十二個月並以置閏月的辦法補足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夏曆的曆法依據既不是地日關係,也不是月地關係,古人崇拜星象,也善於觀察星象,所以夏曆是以星象為依據的,下面我們重點介紹。
夏曆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以北鬥鬥柄指在正東偏北的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從而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三個月,共十二個月,每月兩個節氣。這十二個月分別為孟春之月(立春、雨水)、仲春之月(驚蟄、春分)、季春之月(清明、穀雨)、孟夏之月(立夏、小滿)、仲夏之月(芒種、夏至)、季夏之月(小暑、大暑)、孟秋之月(立秋、處暑)、仲秋之月(白露、秋分)、季秋之月(寒露、霜降)、孟冬之月(立冬、小雪)、仲冬之月(大雪、冬至)、季冬之月(小寒、大寒)。以立春為開始的孟春之月當為元月,立春日當為元旦。夏曆實際具有陽曆的性質,所以和公曆有對應關係。比如夏至一般在公曆的6月22日左右,秋分一般在公曆的9月23日左右,冬至一般在公曆12月22日左右,春分一般在公曆的3月21日左右,上下相差不會超過一天。
《左傳》中說「夏數得天」,是說夏代的曆數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張「行夏之時」(見《論語·衛靈公》)古人以北極星為眾星之主,上天主宰,稱為「天帝」,以北斗七星(曲折如龍)為「帝車」。由於北極星始終在北斗七星第一、二兩星的五倍延長線端,而北斗七星的斗柄卻不停地旋轉,就象天帝駕車巡遊四方,所謂天帝居中巡遊四方,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裡的「帝」就是指北極星,古人以北極星為「天帝」。帝出者,始巡也,天行也。北斗七星之斗柄旋轉一周為一年,代表天帝駕車巡視四方,周而復始為一年。
地支的五行屬性
《周易》以干支紀時,包括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刻。干支指天乾和地支,天干為十,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都具有五行屬性。就天干而言,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就地支而言,子屬正水,亥屬偏水;卯屬正木,辰屬偏木;午屬正火,巳屬偏火;酉屬正金,戌屬偏金;未、申屬顯土,丑寅屬隱土。在《周易》實踐中,主要用地支來表時,所以我們略去天干,主要講一下地支與時間的關係。
夏曆以北鬥鬥柄指在正東偏北的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所以我們就從「寅」開始講。寅代表一年當中的孟春之月,節氣為立春、雨水,寅正即為雨水日;寅亦代表一天當中的平旦之時,時間在3~5時,寅正即為4時整。卯代表一年當中的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春分,卯正即為春分日;卯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日出之時,時間在5~7時,卯正即為6時整。辰為季春之月,節氣為清明、穀雨,辰正即為穀雨日;辰亦代表一天當中的食時,時間在7~9時,辰正即為8時整。巳為孟夏之月,節氣為立夏、小滿,巳正即為小滿日;巳亦代表一天當中的隅中之時,時間在9~11時,巳正即為10時整。午為仲夏之月,節氣為芒種、夏至,午正即為夏至日;午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日中之時,時間在11~13時,午正即為12時整。未為季夏之月,節氣為小暑、大暑,未正即為大暑日;未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日昳之時,時間在13~15時,未正即為14時整。申為孟秋之月,節氣為立秋、處暑,申正即為處暑日;申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晡時,時間在15~17時,申正即為16時整。酉為仲秋之月,節氣為白露、秋分,酉正即為秋分日;酉亦代表一天當中的日入之時,時間在17~19時,酉正即為18時整。戌為季秋之月,節氣為寒露、霜降,戌正即為霜降日;戌亦代表一天當中的黃昏之時,時間在19~21時,戌正即為20時整。亥為孟冬之月,節氣為立冬、小雪,亥正即為小雪日;亥亦代表一天當中的人定之時,時間在21~23時,亥正即為22時整。子為仲冬之月,節氣為大雪、冬至,子正即為冬至日;子亦代表一天當中的夜半之時,時間在23~1時,子正即為0時整。丑為季冬之月,節氣為小寒、大寒,丑正即為大寒日;丑亦代表一天當中的雞鳴之時,時間在1~3時,丑正即為2時整。
現代人研究《周易》,無意間就使用了現代的曆法,這是典型的以今訓古,足履不相適也,就像是影視劇中的「穿幫」鏡頭,不但讓人彆扭,更讓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