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多時的隱藏式車門把手,以及性命攸關的事故中車門打不開的問題,國家終於要出手整治了。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工信部公示《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簡稱《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要求》聚焦潛在逃生、救援風險,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保證事故中車門系統能夠開啟。
圖源:工信部網站
工信部表示,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隱藏式車門把手憑藉美觀、科技感強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不過,隱藏式車門把手暴露出控制邏輯潛在安全風險、識別操作難、斷電失效、夾手等問題,還存在潛在逃生、救援風險——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斷電現象,使電動式內外門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礙;無明顯統一標誌,增加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消息一出,許多網友歡欣鼓舞。強制性國家標準可謂一場及時雨,直擊當下國內市場乘用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消費場景中的一大痛點。
打車時發現師傅貼了很多提示語教乘客如何開車門。圖源:@六六和他爸
把開車門變成「密室逃脫」
也許你和你身邊的人都經歷過類似的尷尬——
打車遇到隱藏式車門把手,人還在車外思考怎麼開,師傅已經在車內吼:「把手伸進去!伸進去按!用力按!再拉!」
相對於氣候較為溫暖的浙江,東北老鐵們有更多一層焦慮——冰天雪地中隱藏式車門把手被凍住了,車主趴在車門旁手足無措,焦頭爛額,顏面盡失。
打到不熟悉的新能源網約車,摸索了半天終於摸到「機關」,卻在開車門時手指被回彈的車門把手夾傷的人,也不在少數。
從傳統把手,到半隱藏式,再到外伸隱藏式、內縮隱藏式、手動按壓隱藏式,甚至還有全隱藏無門把手式……如今種類繁多的門把手讓人犯了難。開個車門而已,都快趕上密室逃脫了。
在「汽車之家」官網的車型庫里篩選,1691個車系的14341款車型中,有253個車系共計1578款車型配備了隱藏式門把手,這其中,有198個車系的1174款車型為新能源汽車。
圖源:大眾新聞
除了對便捷性造成影響,隱藏式車門把手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隱患。
新能源汽車車門把手高度依賴複雜的電子控制系統,在斷電或碰撞變形時,可能出現車門無法打開的情況。而新能源汽車的物理開門機關多設置得比較隱秘,在不熟悉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車內人員無法第一時間逃生。
據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朱紹鵬透露,如果隱藏式車門把手沒有做機械拉險等特殊設計,傳統車門把手的確比它更容易從外部強行開門。
《2024年新能源汽車用戶用車焦慮洞察報告》。圖源:汽車之家研究院
《2024年新能源汽車用戶用車焦慮洞察報告》顯示,消費者對隱藏式門把手配置隱患的焦慮高居首位,其故障率高、事故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實實在在影響着用車體驗。
吃力不討好的新技術
既然這麼不好用,還有安全隱患,為啥這麼多車企都對隱藏式門把手如此熱衷?
「在汽車上採用隱藏式門把手的最初動機,是為了降低風阻、風噪,提高續航里程,同時也可以提高舒適性。」朱紹鵬告訴潮新聞記者,雖然隱藏式門把手在近幾年才開始流行,其實它誕生已經有70年了。
1954年在紐約車展上亮相的奔馳300SL,第一次用上了隱藏式門把手降低風阻。配合上低矮的車身和流線型的設計,它的最高時速達到263公里,成了當時極速最高的量產車型。而在它之後很多創下最高車速紀錄的超級跑車,也都採用了類似設計。
那麼,隱藏式門把手能減低多少風阻呢?
根據論文研究,車門把手的隱藏式設計比最常見的外拉式設計,能減少0.12%的空氣阻力。相比之下,輪轂造型和後視鏡造型對風阻的影響,都達到了門把手的幾十倍。
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話說,隱藏式門把手對降低風阻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源:封面新聞
相對於風阻,科技感和未來范兒是更大的賣點。
現在最常見的這種會自動彈出的隱藏式門把手,最早是特斯拉於2012年在初代Model S上採用的。只要車主拿着鑰匙接近,它就會自動彈出,並在鎖車後自動收回,當時讓人們倍感科幻。
國內新能源車品牌也紛紛跟進:蔚來ES8的門把手可以感應觸碰,小鵬P7的門把手像呼吸一樣閃爍,理想L9甚至將門把手做成自動彈出回縮。
朱紹鵬認為,新能源車企藉助隱藏式電動門把手打造科技感及創新設計的產品形象,強化與傳統燃油車的外觀差異性。
「不少消費者已形成『隱藏式門把手=高端電動車』的認知,倒逼着車企跟進。」朱紹鵬透露,由於相關供應鏈逐漸成熟,國產電動彈出機構的成本不斷下降,也加速了它的普及。
圖源:大眾新聞
從成本和可維護性角度,隱藏式車門把手對車企和消費者都不怎麼友好。
「傳統車門把手是機械式的,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故障率低、維修方便;而隱藏式門把手增加了電機電控、彈出機構、傳感器等,結構更加複雜,故障率高,安裝維護複雜。」朱紹鵬告訴記者,隱藏式車門把手的成本約為傳統車門把手的二到四倍。
在5月5日的一場發佈會上,魏建軍直指隱藏式門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電打不開」,並稱「我們長城並沒被那個隱藏把手帶歪」。
多家車企已經行動起來
當下,意識到隱藏式車門把手的種種問題後,不少車企已經開始着手解決相關問題。
譬如,比亞迪海豹06車型就已回歸全機械半隱藏式門把手,小米SU7選用了結合電動解鎖和傳統機械式的半隱藏式門把手。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正在做更好開的車門把手,不管在平常還是在冬天,或是在異常情況下都不能掉鏈子。
「目前車企推出的一些新車型,比如極氪007GT等,即使採用隱藏式車門把手,在感知到碰撞時會及時彈出,斷電後也可以從外部由機械拉險打開。」
圖源:新華社
朱紹鵬對記者強調,影響到事故救援的因素並不限於車門把手樣式,關鍵在於碰撞後車門要能自動解鎖。「這項技術目前已比較成熟,但也存在一些車型設計不合理,碰撞之後電源會被切斷,又沒有冗餘電源備份等特殊設計的話,就會導致車門打不開。」
無法開門的主要原因包括:車門鎖電壓系統失效斷電,門框、鉸鏈等機械結構變形,還有軟件邏輯衝突,如部分車型為防止車輛翻滾等二次事故會主動鎖止車門,等等。
由此可見,要保障碰撞後車門正常打開,必須多管齊下才行。
對於新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朱紹鵬提出了她的期待——通過統一技術門檻,消除車企為追求美觀或降本而犧牲安全可靠性的隱患,避免更多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同時,涵蓋冗餘安全、環境適應和人機交互三大維度,顯著提升行業整體安全水平。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