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未來汽車不再局限於冰冷的機械屬性,而是進化為兼具智慧與情感的夥伴,人與車的關係將如何被重新定義?第七屆「東風夢想車」大賽冠軍作品——來自清華大學的絕對隊打造的《靈馭-雙子》,以「工具+玩具+夥伴」三位一體的設計哲學,用AI技術與模塊化革新叩響未來出行的大門。
一、靈感覺醒:從「功能機器」到「夥伴載體」的角色轉換
回溯交通工具發展史,絕對隊敏銳捕捉到時代痛點:當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汽車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需要承載社交、娛樂、生活服務等多元需求的「移動第三空間」。王天琦在談及設計初衷時坦言:「我們觀察到年輕人對『好玩』的極致追求,以及都市人對情感連接的深層渴望,於是試圖打破『車 = 工具』的固有認知,讓汽車成為兼具功能性與情感價值的『夥伴級載具』。」
從東風EQ240的軍事經典中汲取靈感,絕對隊以「雙飛燕」LOGO為原點,提煉出「靈馭雙子」的核心概念——將車輛解構為「四輪載具」與「AI 摩托機械人」的共生體。前者是穩定可靠的「守護者」,後者是靈動自由的 「玩伴」,雙生形態既滿足日常通勤的實用需求,又賦予駕駛過程以探索樂趣,在功能與情感之間達成精妙平衡。
二、雙生設計:重構出行場景的「變形哲學」
《靈馭-雙子》顛覆性使用「可分離式雙載具」架構。四輪載具採用極簡未來主義造型,流暢的曲麵線條勾勒出速度感,而嵌入其中的AI摩托機械人,則以仿生學設計賦予機械生命感——圓潤的機身、可交互的LED「眼神」,使其宛如從科幻電影中駛出的智能夥伴。兩者可實現「自由裂變」:AI摩托機械人能獨立駛出,既是短途代步的「城市穿梭者」,也是野外探險的「機動先鋒」;當與四輪載具聯動時,可通過車載系統實現數據共享,構建 「主車+子機」 的協同生態,讓用戶在「駕駛」與「玩樂」之間無縫切換。
內飾設計將「零重力模式」與「沉浸式交互」推向新高度。駕駛艙採用Y型骨架結構,營造懸浮般的舒適體驗;全息投影與MR技術交織,將儀錶盤轉化為可交互的立體界面,行車數據、娛樂內容、導航信息以動態光影呈現,彷彿置身賽博幻境;AI摩托機械人「寵物化」設定,可實現燈光、聲音、機械動作等多模態交互,讓冰冷的機械裝置擁有情感溫度。
三、場景賦能:模塊化架構解鎖無限可能
《靈馭-雙子》「變形金剛式」的模塊化設計,賦予車輛應對全場景的能力。車輛後部採用磁吸式快拆結構,支持「親子空間」「寵物艙」「cargo box」等多種模塊自由切換。這種「一車千面」的設計,讓汽車從固定形態進化為「按需生長」的智能體。
交互體驗的革新同樣令人眼前一亮。絕對隊自主研發的「AI馭戒」成為連接人與車的核心樞紐:這枚集成生物識別與物聯網技術的戒指,不僅能實現無鑰匙啟動、自動泊車等基礎功能,更可通過手勢操控車輛完成複雜操作——例如,在停車場輕觸戒指,AI摩托機械人便會自動駛出迎接;購物後只需指尖輕點,四輪載具的cargo模塊即可開啟無人配送模式。這種「指間操控」的設計,將科幻電影中的未來場景變為現實,重新定義了人車交互的邊界。
四、冠軍之路:清華學子的「絕對」匠心
作為一支由科普產品設計與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組成的團隊,絕對隊的奪冠之路充滿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兩人的合作猶如 「靈馭雙子」 的現實投射——王天琦以敏銳的美學感知雕琢外飾形態,劉鑫源則憑紮實的工程思維構建內飾邏輯,從概念雛形到細節打磨,每個設計語言的誕生都經過無數次思維碰撞。六個月的備賽期內,他們經歷了從「紙上談兵」 到 「原型驗證」 的深度淬鍊。
「我們始終相信,好的設計是『技術浪漫主義』的產物——既要腳踏實地解決工程問題,也要保留仰望星空的想像力。」 在行業普遍精於單一形態功能化的設計慣性下,他們選擇挑戰 「多形態融合」 的複雜架構,這種「貪心」的背後,是對未來出行的深刻理解: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汽車不應是孤立的載具,而應成為鏈接人、城市、自然的生態紐帶。
《靈馭-雙子》的誕生,體現着汽車設計從「功能導向」向「體驗導向」的躍遷。當四輪載具與AI摩托機械人在賽道上並駕齊驅,當模塊化車廂在城市與曠野間自由變形,當AI馭戒在指尖勾勒出未來出行的輪廓,絕對隊用設計證明:未來汽車不僅是移動工具,更是 「夥伴、玩伴、探索者」的集合體。他們打破了「車」的物理邊界,在技術與情感、效率與樂趣、現實與想像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絕對隊的奪冠故事裏,彰顯着「東風夢想車」大賽孕育創新的催化劑作用,它鼓勵年輕設計者跳出「工具思維」,在技術落地與人文關懷間尋找平衡,讓每一份對未來出行的想像都紮根於真實的人性需求。「東風夢想車」大賽始終相信,每個敢於重構「汽車」定義的年輕靈魂,都在為行業推開一扇門,讓未來出行的無限可能,在夢想與實踐的碰撞中悄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