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增程技術「扎心」的真相:認知越低,增程式越落後

還記得理想汽車推出第一款增程式車型,全網群嘲的壯觀景象嗎?

但是隨後當市場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擺在面前,曾經那些不絕於耳的關於「增程技術」的批判和嘲諷,在2024年迎來了180度的反轉。新勢力和傳統車企轉向、路上跑的增程車肉眼可見曝光度提升、增程式車型的銷量增長率大幅超越了純電。

2024年以來,極氪阿維塔小鵬智己埃安等純電動品牌陸續披露了增程車型相關的計劃,就連不少合資品牌也表示要加入增程式。大電池 + 小增程器,成為當前行業的主流趨勢,2025年將會出現純電續航400千米以上的增程式車型。

但是即使如此,還是有人在高喊着,增程式技術的興起,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多檔DHT技術才是最好的混動方案,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還有很多動物園車評人,這個媒體那個媒體,在那裡高喊「兄弟們,聽我的別買增程式,買XX才是王道」,2025年還有這種博眼球的垃圾媒體,真是行業的悲哀。

有些人貶低增程式的理由是,增程式技術太簡單了,這真的是一個太過可笑的理由了。而且很詭異的是,結構更簡單的純電汽車,他們卻從來不噴技術簡單,而是說技術不成熟。蒸汽機結構多複雜,電機的結構多簡單,所以蒸汽機比電機更先進?

實際上他們什麼都不懂只會人云亦云。有的是因為有幾分姿色,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所以去當了所謂的車評人,有的是東抄抄西抄抄,別人說啥就是啥,也有的是知道這樣說有流量,你看花500萬買理想的人都是大冤種,激髮網友的仇富心理。

說增程式技術簡單,其實就是把「機械技術難度=技術難度」,還是拿着燃油車的思維來看待新能源汽車,增程式汽車只是降低了機械技術難度,但是可沒有降低電氣技術難度。看似增程式車誰都能造,但是不同的增程式車型,能耗可是天差地別。

說多檔DHT比增程式省油,從結構上分析是沒錯的,但是實際上是微乎其微。多檔DHT技術能省油,其實就一個關鍵點,多擋位DHT擴大了對發動機高效區間的利用,使發動機能夠在更多工況下高效直驅,其他的像並聯和串聯的架構,對於油耗的提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增程可以鎖定最高效率點用pwm方式調節,所以,多檔DHT只有在直驅工況下,理論上對增程式有5%左右的油耗優勢。

你也別拿着田忌賽馬那一套來對比,拿一款很省油的DHT來和油耗最高的增程式來對比油耗,在發動機熱效率、電機效率、電控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它們的油耗差距就在5%左右。這還是理論上的,你一年能跑多少高速?能省多少油?

你怎麼不說,增程式的純電續航,普遍比多檔DHT高呢?今年會有400千米以上純電續航的增程式車型問世,但是多檔DHT車型迄今為止最高的純電續航是多少?消費者會為了高速省半升油,放棄200千米的純電續航嗎?

那你怎麼不說,多檔DHT更容易失速呢?為什麼失速?因為並聯模式下,因為檔位的原因轉速上不去,發電量跟不上,說多檔DHT永不失速的,去翻翻投訴網站吧。

你怎麼不說,多檔DHT車型有頓挫呢?你感受不出來,是因為你沒開過完全電驅的車。

你怎麼不說,多檔DHT車型故障率更高呢?某家車企剛剛放棄了多檔DHT,因為變速箱故障率太高了。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理念是什麼?是電驅動。增程式技術不僅不是落後技術,相反,它的天花板很高,也就是它的入門門檻低,但是天花板是混動技術之中最高的。

為什麼這麼說,其他混動技術,可以電機功率不夠,發動機來湊,純電續航不夠,汽油來湊。可是串聯不行,增程器要高熱效率,電機的功率要大,要重量輕,功率密度高,動力電池要大,哪個差了都不行,所以增程式技術100年前就問世,這幾年才爆發。

我也非常理解,這些傳統車企,為什麼想方設法要吹多檔DHT,貶低增程式,因為都造增程式了,它們的內燃機部門要大裁員,變速箱部門要直接關閉,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但是時代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接受現實吧,至於有些網友,我從來沒有打算說服你,你睜大眼睛去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