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36氪報道,OPPO集團也已經在籌備造車事項。該公司CEO陳明永在最近兩周已經會見了寧德時代中國乘用車事業部總裁朱威,也帶隊拜訪了中汽研等機構。
之所以用「也」,是因為三月末在隔壁友商發佈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宣布小米將首期投入100億人民幣進入造車領域,而華為也從軟硬件等系統級層面切入汽車賽道。作為手機行業的又一位即將造車的新玩家,OPPO的快速跟進在意料之外,卻又是情理之中。
儘管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手機品牌,但據IDC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球手機出貨排行榜中,OPPO跌出前五,淪為「其他」。同時OPPO轉型高端也不順利,IDC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600美元以上價位段中,OPPO僅佔有2.6%的市場份額,與蘋果華為40%以上的份額存在巨大差距。
而在手機品牌們都在搶佔的IoT領域,2019年初,OPPO才成立了專門的部門,宣布入局IoT業務。相比之下,小米、華為早就提出了以手機為中心的「1+X+N」戰略,並推出了各類智能硬件,搶佔市場空間。群雄逐鹿之下,OPPO也失去了IoT業務的最佳發展期。
可以說如果繼續在手機這條路上一條道走到黑,OPPO的競爭力已經捉襟見肘。或許是為了不再犯業務上的戰略失誤,這一次他們選擇緊跟趨勢,與華為、小米一同加入造車大軍。
這一次OPPO的速度比較快,決心也很大。
去年投資了上海縱目科技,這是一家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公司,而目前已經進入投資協議階段。此外,OPPO還與上汽集團零部件公司零束的SOA架構項目進行了溝通,希望手機的攝像頭防抖技術應用在汽車座艙拍照和人臉識別中。另外,OPPO也與理想汽車進了溝通,希望引進其手機藍牙鑰匙。
在相關人才方面,OPPO已經吸納了自動駕駛、算法方面的軟件工程師吳恆擔任軟件部副總裁,同時,此前在小鵬汽車任職的郭彥東也加入到了OPPO團隊擔任首席科學家。
而就專利層面來講,OPPO目前的專利中已經有涉及自動駕駛、智能網聯、通信、感知、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了。此外,不久前OPPO所申請的「防撞提醒」、「車輛控制」、「車輛定位」、「測距方式」等四項專利也被曝光了出來。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相信這些「半路入局」的企業最終都能造出一輛智能汽車?或者說能否真的實現汽車的市場化?其實還是困難重重的。
比如大家都能看到的,隔行如隔山的問題。
就電動汽車本身來看,且不說在零部件的數量上要比手機等數碼產品多出太多倍,就以電動汽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來說,對於沒有一點技術積累和經驗的絕大多數手機廠商而言,無疑是如同一張白紙。
當然,通過採購成熟的三電系統也不失為一個辦法,可「拿來主義」終究不是王道,除非在別的方面你能夠特別優秀,比如智能座艙或者是外觀等等。同時,即便採用收購的形式,電動汽車也並非只有三電系統,車輛的安全、車輛的人機工程學、車輛的各部件之間的匹配、底盤的調校等諸多領域。這些從零開始的品牌一定遜色於那些傳統車企,甚至是已經站穩腳跟的新勢力。
當然,我也承認OPPO本身的優勢,比如其最擅長的操作系統、軟件優化等領域,這些技術與未來的智能汽車顯然是有共通性的。OPPO可以通過自身技術上的優勢,在通過為智能電動汽車提供相應的技術的同時,使自己的技術能夠在汽車領域得以延展。
比如作為手機領域的「線下之王」,OPPO以及vivo線下網點布局遍布中國,覆蓋到中國從一二線到五六線甚至更偏遠地區,在渠道和控價方面,OPPO始終有自身的一套獨特打法,一旦布局汽車領域,那麼在線下渠道方面,OPPO將具有不小優勢。
不過總而言之,汽車產業極其複雜,想做與做好是兩個概念,只有足夠專業才能為市場與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僅憑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加之目前汽車行業還處在巨大變革當中,貿然進入自己並不擅長甚至毫無經驗的造車領域,OPPO要走的路還相當的艱難。
作為一個汽車媒體人,我樂於看到更多強勢的品牌、更多新生代的力量殺入市場,把水攪渾、攪活,能將汽車行業推向另一個高度,只希望這些後來者,不是為了分羹而分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