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時,喊出了「中國汽車在一起」的口號,也不計前嫌,把長城、吉利、長安、廣汽、紅旗、理想等競爭對手的車輛擺上了自家展台。希望這些國產汽車品牌可以一同代表我們中國,樹立起「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在國際市場上一同抵禦風險,迎接挑戰。不過,有的品牌卻不解風情,叫嚷着「先打一架」。
這也難怪,比亞迪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市佔率穩定在35%左右,基本已經趨於飽和,下一步必然是星辰大海,重點要放在海外市場。團結國產品牌,一同樹立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當然最符合其核心利益。只不過某些品牌還在溫飽線,甚至是生死線上掙扎,賣車求生存,顧不了許多,眼前的市場競爭才是最關鍵的,所以才要打一架。說是窮生奸計,富長良心不太貼切,但是每家企業的格局,所處地位不同,所言所行當然也會不一致。
只不過……匈奴未滅,為何先打自家?合資品牌雖然節節敗退,但仍佔據了近一半的市場,有「韃虜」未驅除,為什麼非要盯着同宗同源的比亞迪咬住不放?同室操戈,兄弟鬩牆,實在是讓人嘆息。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現如今的合資車太弱了,根本沒資格當競爭對手。表面上看,市佔率依舊有44.5%(今年10月份數據),但下滑趨勢明顯,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燃油車,還是靠大幅度降價維持的,早已經是夕陽餘暉,不足為慮。新能源取代燃油車,在專業領域裏早就已經是共識了,而且就在眼前,而合資品牌的新能源銷量,除了已經被當做國產的上汽通用五菱,和國外獨資的特斯拉以外,像是大眾、豐田、本田、日產這些傳統豪強,新能源銷量加起來甚至都不如一個國產新勢力的理想。打它們,顯然沒什麼油水。
於是,白白嫩嫩的比亞迪,便成了要打架的人眼中的肥肉。於是目前汽車市場上形成了這樣的格局:比亞迪在打合資,其他國產品牌在打比亞迪。
比亞迪的市場份額也是一刀一槍殺出來的,正面來自然不怕,只不過有一些手段的確下作了。近日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發出一組截圖,全都是某些車企惡意詆毀、抹黑的證據。「有在店裡直接擺我們車惡意對比的,有銷售顧問給客戶看剪輯後的黑料惡意抹黑的,有給我們產品配置或品牌車型起黑外號的,更有甚者有其腦殘粉買我們車使勁造搞直播和惡意詆毀傳播的……」
白白嫩嫩的比亞迪,咬一口的確肥得流油,只不過這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把時速飆到180km/h,急加速急剎車,開着天窗開空調,不顧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生生把方程豹豹5的油耗,弄到了18L每百公里。而某車帝的測試結果是7升多。試問,如果只是普通的消費者,有必要這麼幹嗎?背後有沒有其他利益糾葛,或者說他詆毀方程豹的目的究竟為何,想必大家心中都清楚。
在憤慨過後,也不免擔憂。合資車目前在市場上的確是沒什麼競爭力,構不成威脅。但人家百年的品牌底蘊仍在,手裡仍握着大量資金。上汽已經和小鵬合作了,Stellantis集團也入股了零跑,一起成立了合資公司。(Stellantis集團是PSA和FCA合併後的汽車集團,全球僅次於大眾、豐田、現代,旗下品牌包括標緻、先進、JEEP、菲亞特、阿爾法羅密歐、道奇、克萊斯勒、瑪莎拉蒂等),包括奔馳和寶馬也在計劃共同建造快充樁,在一起抱團取暖。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它們等着我們個自主品牌斗得一地雞毛之後,再砸重金,重新進場。未見得一定能漁翁得利,但現階段,我們自己這樣鷸蚌相爭,顯然不是好事。
吹滅別人的燈,並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但一定會敗人品。一直在詆毀抹黑,背後告密,也難免給自己戴上一頂「告密者」的帽子。品牌形象的樹立,不僅僅是廣告宣傳,還包括了企業每一個部門,每一名員工的一言一行。在消費者面前的表演,歸根結底,還是對消費者的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