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懸架是一個炫技的配置,屬於頂級的「溢價配置」,所以它的另一面是,用起來感覺一般,修起來極為肉疼。
這種配置一般只會出現在頂級行政車型上,為的是提升一些駕駛舒適感,當然提升幅度很有限,車輛的舒適性、操控表現、過濾能力都是在出廠時就已經設計好的,有沒有空氣懸架,其實乘坐起來的感受差距真的並不是非常大。
空氣懸架的貴,非常過分。
這可能是除了發動機、變速箱之外最貴的配置了,從配件上來看,一套相對出色的空氣懸架在兩萬元左右,入門空氣懸架價格在數千元。
當然我說的是配件成本,如果給它們打上Logo,定價會翻數倍,比如說奔馳的空氣懸架,是打包其它配置一塊賣,組合而成的高配車型定價貴10萬實在太常見。
而空氣懸架不僅僅買起來貴,修起來更貴。
尤其是老車,比如說10年前的奔馳、寶馬行政轎車空氣懸架,一根減震就已經大幾千的維修成本,一套空氣懸架的更換、維修成本至少兩萬以上。
容易壞、不修沒辦法用、修了成本高是後期懸架使用的尷尬無奈。
回歸到使用上來說,空氣懸架這項配置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幫你調節底盤高度,高速上懸架更低一些,讓你獲得更好的穩定性,碎石路面升高一點點讓你有更好的通過性。
但事實上空氣懸架能夠帶來的改變並不大,而且駕駛感受幫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優秀。
在我看來,配置空氣懸架這項高成本配置,不如將懸架整體性做好,真正舒適、操控越級的產品根本不需要空氣懸架。
理由很簡單。
1、空氣懸架會增加設計複雜性,讓不可靠性大大增加,且更加複雜的工藝不利於設計懸架結構,成為懸架、輪轂、傳動軸系統的負擔。
2、舒適、操控程度考量的是一個整體,NVH、採光、白車身設計、座椅角度、填充度、轉向系統手感、動力系統匹配都需要很優秀,只有空氣懸架不代表舒適、操控會更好,木桶效應需要正確理解。
當然,目前空氣懸架這項配置也在進行下放,30萬的車型也有配備空氣懸架。
但聽我一句勸,千萬不要碰空氣懸架,原因不僅僅是其不會提升你的駕駛體驗,還會在各方面成本上增加你的支出,購車、維護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30萬的車本不應該配備空氣懸架,一部分企業為了提升競爭力,強加這一項配置,但事實上空氣懸架本身就不是50萬以內車型的配置,主要跟消費能力有關。
過去,7系、S級才能配備空氣懸架,是因為這些車舒適、操控表現本身出色,加上用戶群體絕對意義上的不缺錢,他們不在乎消費空氣懸架。
但我絕對不相信30萬買車的人,不在乎動輒上萬的維修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