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行業根據現實情況進行相應的變革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比如說製造業採用機器代替人工的作業方式,似乎就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巨頭,此前就採購大批的機械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的人工作業。
而根據前段時間的相關消息顯示,比亞迪也走上了富士康所選擇的道路,打算採購9000台機械人用於電池和汽車的製造。那麼富士康和比亞迪為什麼先後都走上了自動化之路呢?
自2010年的數起悲劇發生之後,郭台銘為了留住員工,增加員工的信任感,便一舉將富士康員工的基本薪資提升了160%。只不過這樣一來,富士康所需要支出的人工成本不斷增多,甚至還高出了凈利潤,這對於富士康本身來說是不利的,所以郭台銘便痛下決心,花費千億資金,採用機械人代替人工作業。事實上也證明,郭台銘的如此選擇對於富士康來說是前進的動力。
一方面,富士康採用機械人代替人工作業的方式之後,最明顯的一個效益就是人工成本的降低。雖然購買機械人的前期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但這些成本屬於一次性投入,至少在往後五年的時間裏,只需要付出相應的維修保養費用。與此相比,人工成本是一項長期且不可估算的投入,據了解,在創造同等效益的情況下,富士康採用機械人的成本只有人工成本的一半。
另一方面,機械人的生產作業方式還提高了富士康生產車間的效率。據了解,富士康在採用機械人代替人工作業之後,生產設備變得更加的透明可視,整個流水線的工作,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就可以進行實時的操控。在這樣的背景下,富士康車間的人均產量提升了20%,產品的優質率也提升了30%,庫存也降低了33%,實現了提質、增效的雙重目標。
由此可見,富士康採用機械人代替人工作業的選擇是正確的,而富士康能在世界500強民那中的排名不斷提升,也離不開機器作業代替人工作業的選擇。其實,放眼整個製造行業,不僅僅是富士康引進機械人來代替人工作業,例如格力,華為,小米等諸多科技和製造業巨頭也紛紛掀起了無人工廠的潮流,而比亞迪也加緊了機器作業的布局。那麼比亞迪機械人工廠的發展之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對於比亞迪來說,想要真正地走上機械人工廠之路,所做的第一步便是要將旗下的人力生產線更換為工業機械人自動化操作的生產線。也就是說,比亞迪需要對工廠的工位進行相關的調試,使整個車間乃至整個工廠得以脫胎換骨,尤其是機械人最容易取代人工的部分,比如說機加,繞線,裝配,搬運等環節。
其次,選擇怎樣的工業機械人也是需要經過實際考量的。對於比亞迪來說,主要以生產製造新能源汽車為主,那麼這樣一來,所需要用到的工業機械人一般是>20kg6-axis。只不過這類的機械人目前都被國際上的ABB、FANUC、庫卡、安川壟斷,再加上疫情以及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比亞迪在採購這類機械人的時候,所遇到的阻礙可能會更多。
在如此情形之下,國內的機械人生產商及集成商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比亞迪可以與國內的匯川,埃斯頓,新時達等廠商進行機械人的相關合作,並且把機械人整合進廠的集成商也集中於國內品牌。在國內廠商奮起直追的背景下,比亞迪與他們合作的便捷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亞迪之所以選擇和富士康走上同樣的發展之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基於人工成本的壓力。隨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與此前相比,製造業工廠所需要付出的人工成本大大增加。而對於比亞迪來說,旗下擁有近30萬名員工,如此多的員工所產生的人工成本無疑給比亞迪帶來了非常大的負擔。
不僅如此,出於產業競爭的需要,對旗下的生產線進行相應的更新迭代,也是時代所趨。對於比亞迪這樣快速發展的企業來說,產能不足是限制其發展的最大阻礙,但如果盲目地增加生產線和生產人員以及其他的投入,可能會有更多的風險性。相比之下,採用機械人代替人工作業的方式迎合了互聯網時代下的基本需求,同時也能提高產能,從而彌補產能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對於比亞迪的機械人工廠的發展之路,格力集團的董事長董明珠就給予了肯定,董明珠認為工廠自動化是時代所需,不應該僅僅局限於自動化所帶來的普通員工崗位縮減的問題,相反,應該把重點目標放在控制機械人的人才培養方面。
不可否認的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單純的人工作業已經不再迎合時代潮流,而機械人代替員工也並不代表着人工就會被完全淘汰。相反,未來的時代需要具有能夠操控機械人的人才,也就是技術化的人才。
結語:採購9000台機械人,王傳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給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