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三業歸心 - 天天要聞 佛學

小朋友:三業歸心

小嘎仙:有一次,詩人白居易請問惟寬禪師道:「身口意如何修行?」小保爾:惟寬禪師:「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漢,各處異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皆不離於心也。云何於中,妄起分別?
小朋友:文喜嫌聖 - 天天要聞 佛學

小朋友:文喜嫌聖

小嘎仙:文喜禪師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經金剛窟般若寺,遇見一位牽牛的老翁。文喜問:「請問長者,可否借宿一晚」老翁答道:「你有執着心,不能留你住。」文喜解釋說:「我沒有執着心。」小保爾:老翁問:「你受戒了嗎?」文喜答:「早都受過戒了。」老翁說:「既然沒有執着心,還用得着受戒嗎?
佛陀最後一世:兩則小故事 - 天天要聞 佛學

佛陀最後一世:兩則小故事

【故事一】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那時,昆舍佉所鍾愛的孫女不幸死亡,她在大白天裡衣發盡濕地來見世尊。敬禮後,坐於一旁,世尊於是問道:「毘舍佉!你從何方來,何以大白天裡衣發盡濕?」「世尊!我所鍾愛的孫女死了。」「毘舍佉!你可願有多如舍衛國之民的子孫?」「世尊!
古代印度教中的年輕修行者與僧侶,在古代印度社會具有什麼地位? - 天天要聞 佛學

古代印度教中的年輕修行者與僧侶,在古代印度社會具有什麼地位?

在古代印度教中,年輕修行者與僧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們追求靈性的內在探索和超越塵世的道路,這些年輕人放棄了世俗的誘惑和物質財富,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致力於實現內心的平靜與覺醒,他們以清心寡欲、禁慾修行和奉獻服務為信仰的核心,通過冥想、修身養性和學習聖典來實現靈性的成長與解脫,這些年輕修行者與僧侶在古代印度社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尊重,他們的奉獻和修行成為啟迪人心的典範。
一起來杭州這些小眾寺廟感受一份禪意吧! - 天天要聞 佛學

一起來杭州這些小眾寺廟感受一份禪意吧!

沒有offer、被內卷、上岸失敗、工作不順......拜拜就拜拜。 於是「上班與上進之間,我選擇上香」這一熱潮悄悄風靡網絡,一時間寺廟被擠爆,一些9點上班起不來的年輕人8點卻能準時出現在寺廟門口,風頭甚至蓋過各大網紅打卡點。
彩徹虹飛(臨汾市洪洞廣勝寺) - 天天要聞 佛學

彩徹虹飛(臨汾市洪洞廣勝寺)

彩徹虹飛(臨汾市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晴空萬里,陽光照徹琉璃,炫出最美的色彩,黃的明快,綠的閑適,藍的潔凈,塔檐上下的佛像、菩薩、金剛、盤龍、花卉、鳥獸組合成的立體世界包羅萬象、氣勢恢宏。這就是飛虹塔,曾被梁思成稱作「無上精品」,它是全國最精美、保存得最完好的琉璃古塔。
佛經中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與銀河系的關係 - 天天要聞 佛學

佛經中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與銀河系的關係

須彌山和四大部洲,作為佛經中描述的小千世界的構成要素,具有豐富的神秘和象徵意義。根據佛經的記載,須彌山位於小千世界的中央,它高聳入雲,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承載着整個小世界的宇宙軸。須彌山被描述為莊嚴壯觀的聖山,象徵著宇宙的中心和精神的高峰。
不同看法的人生 - 天天要聞 佛學

不同看法的人生

人生是一個很奇妙的旅程,有人過成詩,也有人活的很苟且。還有人過的狼狽不堪。有兩個普通的人一起來到同一寺院出家修行悟道,多年以後,他們中的一位成有名的大師。另一位卻依然是普通的僧人(以下簡稱僧人)。
南懷瑾:我年輕時學打坐,盤着腿也熬不住,袁老師告訴我這個方法 - 天天要聞 佛學

南懷瑾:我年輕時學打坐,盤着腿也熬不住,袁老師告訴我這個方法

打坐是修行的必備功課。南師說打坐時,只需要信受奉行就好了。要相信自己,相信佛所說的話,因為自性本空。只要把腿一盤,一上座,就已經空掉了。不要再去求一個什麼空。因此,第一步,就是盤腿上座,不求空,也不求有。把眼睛閉起來。盡量把思想放空,什麼都不去想。現代人都是眼睛耳朵用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