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即公元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圓寂,歸去前留下了這四個字:「悲欣交集」。這是他對一生的了悟。
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全才的人不多,弘一法師算得上其中一個。有人說他把一生當作兩生過,前半生叫李叔同,是《送別》的作者,是豐子愷的老師,是名士,是演員,是劇作家,是美術家,是書法家,是詩人,是音樂家,是現代藝術鼻祖,是中國第一個裸模,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後半生是弘一法師,是個高僧。
家世顯赫 志存高遠
光緒六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處三合院里,父親李世珍是家財萬貫的鹽商。家境殷實的李叔同,雖遊走於津門貴族階層,但心裏卻充滿了對祖國的憂慮和對讀書的嚮往。甲午戰爭後,李叔同感慨道:「文章雖好,亦不足以制勝。」從此,他開始讀一些新學書籍,以期報國。1898年6月,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李叔同對康、梁十分佩服,他刻下「南海康君是吾師」的印章,聲援變法。可惜變法很快失敗,李叔同逃到上海的法租界避難。
篤志求學 誠摯愛國
次年,李叔同考入了南洋公學的特招班,成了蔡元培的學生。在蔡元培構建的西學體系中,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掌握了日文、英文,1905年,李叔同為黃炎培的「滬學會」譜寫了氣勢磅礴的《祖國歌》︰「我將騎獅越崑崙,駕鶴飛渡太平洋!成為全國各地教學教材,激起了民眾的愛國熱忱。李叔同喚醒民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後來,他 「二十文章驚海內」,被《大公報》評為「新世界之傑士」。
專於教書 春風化雨
日本留學歸來後,李叔同應好友邀請,入職浙一師,當起了美術、音樂老師。為有效地利用每堂課的五十分鐘,他總是提前寫好板書。此外,為校友會的雜誌《向陽》寫發刊詞,舉辦漫畫會;串場國學課堂「砸場子」,勸告學生去看《魯賓遜漂流記》;作為美術老師,積極地寫《歐洲文學史》,更是在1914年秋天,大膽作為「裸模」來寫生……
誨人不倦 桃李春風
李叔同可謂桃李滿天下,培養了文學家、漫畫家豐子愷、音樂教育家劉質平、國學大師潘天壽、音樂家吳夢非、書畫家錢君陶、大記者曹聚仁……他們像李叔同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黯淡無光的晚清藝術界。他們齊心用藝術開啟民智,開拓平民百姓看世界的眼界。
斬斷俗世 皈依佛門
與好友離別,他寫下《送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句話道盡人生無常的哲理。他曾斷食17天,毫無徵兆之下,最終決定出家。1918年,38歲的李叔同,身披海青,腳穿芒鞋,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李叔同的一切,瞬間在世間消散。他將珍愛的收藏品分贈友人,將金石古玩封存於西泠印社,將錢財分別寄送回天津的家室和日籍妻子。
剃度後,弘一法師嚴守戒律,不做住持,不蓄弟子,生活極簡。一件衣服足有二百多個補丁,一把傘用了幾十年,用咬扁的柳條當牙刷,蘸鹽水刷牙,津津有味地吃着撿別人扔掉的蘿蔔。弘一法師投身的律宗,戒律苛刻、教義深奧,幾乎成為絕學。於是,他發願解經,筆耕不輟,著書立說,終將失傳700多年的南山律宗,發揚光大。
論聲譽,他早已名滿天下桃李萬千;論家世,也是富甲一方的富家公子,他卻能夠摒棄巨額財富,放下一切,忍受佛門清苦!這便是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