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是個十分有佛緣的人
其父母信佛,稻盛在4、5歲時就有過「隱蔽念佛」的體驗,並從此學會了感謝,終生實踐。
稻盛13歲患肺結核時,讀到了佛教色彩濃厚的《生命的實相》這本書,初步理解了「思念造因」、「心中描繪的事物,會作為現象呈現」。躺在病床上,拚命努力在內心描畫善念,並覺悟到了「為社會、為世人作奉獻」是善念的最高境界。
後來,稻盛有緣同京都圓福寺長老西片擔雪相識,當遭遇挫折、感覺煩悶時,時常得到西片禪師的點撥。
1997年,稻盛和夫在京都圓福寺剃度出家,僧名「大和」,尊該寺的西片擔雪法師為師,過了幾個月頭戴竹笠、四處化緣的僧人生活。
每年,稻盛和夫脫去西裝革履,穿上草鞋僧衣,托缽化緣。化緣時,草鞋磨破了,腳趾前面都滲出了血,還依然需要堅持挨家挨戶弄些大米雜物。
一天傍晚,早已疲憊不堪的稻盛和夫,回寺院的途中,遇到一位做清掃的大嬸。那位大嬸見稻盛和夫就給了他1枚硬幣,說:「師父您一定很累了吧,回去的路上買個麵包吃吧。」這讓稻盛和夫感到了無比的溫暖,一切都變得光輝起來。
對於皈依佛門
稻盛和夫曾經這樣說道
我之所以皈依禪宗信佛教,是因為禪宗重視心性的提升。當年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祖師因禪定而大徹大悟,從而悟得了天下萬物的規律。世界上所有人都曾是一尊佛,只不過是自身的雜念遮住了佛光,只有掃除心靈上的塵埃,才能獲得無上的人生智慧。
有人說,佛道與商道一個是「奉獻」,一個是「牟利」,這是兩個相互矛盾的領域,無法做到相互兼顧。而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對這兩個領域的誤解。佛教當中,有一條佛偈叫作「自利利他」,意思是說若要獲益,首先要造福他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為他人着想。在企業經營中,不論是內部員工之間,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即便是競爭對手的關係,如果能在對方需要的時候伸手拉一把,日後所得的回報也許不只是翻倍那麼簡單。
日本有句古話叫作「人情並不是為別人」,這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寓意,對應中國的古話便是「積善之家有餘慶」。所以說,佛教與資本主義,與企業經營運轉也是可以互相適應的,這是突破經濟層面,在道德修行層面上的交合。所以,運用佛教的思想去經營企業遠比一般的企業經營要高尚得多。
稻盛和夫是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但對身邊的人卻從未要求和自己一樣,因為他明白,一個活出真正自己的人永遠會遵從自己的內心,即使普通的工作和生活,也能夠修行自己的內心。一切始於心,,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利用自己心中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堅定信念,熬過黑暗,迎來光明。
不管在人生的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記住,用自己的真心利他做事情永遠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夠成就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