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募捐眾姓重修滿堂聖像碑記
寫在前面的話:
別看《募捐眾姓重修滿堂聖像碑記》全是人名,但通過這些人名和堂號可看出,1862年同治年間,貨幣交換單位「文」即銅鈔;又可看出這一時期潛陽大地人們對佛教的崇拜;同時反映同治年間以寶蓮及徒盛五徒孫悟成、定安三代四位僧人,為大吳寺的殿堂聖像重塑,跑遍周邊地區,締結佛緣做出積極的貢獻。
又,此碑於2019年整修路基挖出來,據說曾用於搭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被掩埋。一塊可以移動的碑,隨時可能再被掩埋或失落更或者破碎,因此摘下碑刻文字非常有意義。前車之鑒,蓮花石刻,鐫刻在路旁崖壁,可現在石壁上能辨識的不過十個字;一朵蓮花也不翼而飛,要不是前人摘下那三十九個漢字,到現在又怎麼能夠知道大吳寺南北通道,是何人在什麼年間,因為什麼而開鑿懸崖絕壁呢?
有鑒於此,今抄錄古碑意義深遠。
募捐眾姓重修滿堂聖像碑記
儲仁哲、儲孝念、胡公祀、吳雲澗、章程氏、媳漢氏各捐足錢八千文,儲永義堂、吳儲文各捐足錢四千文,朱會清、儲太勝、何士達、儲達五、夏君先、財豐社各捐足錢三千二百文,何卓立堂、徐三士、汪四箴、儲信朗、葉文敬、陳三盛堂各捐足錢二千四百文,王大文、劉士訓、蒯春華、徐德配各捐足銀二千文,徐四友、儲禮貫、徐友恭、徐名登、汪春來、徐根桃、林佳祭、儲丹書、徐余舒、僧道政、謝雙盛堂各捐足錢一千六百文,朱明、韓官志、何雙桂堂、韓用華、錢文英、葉智信、李萃元、儲萃開各捐足錢一千二百文,徐兩支堂、徐善達堂、操斈盛、朱雙輝堂、操紹烈、韓思美、徐江山、韓元愷、余得溢堂、錢青雲堂、桂永仰、江四德、董道元、操高榮、儲奉思堂各捐足銀八百文,徐千桂、儲萬卷、徐立美、徐良繼、徐薈亭、儲四知堂、李長青、范祀公、儲福源、儲孝純、儲思陶、邱有恆、王從義、蕭敦善、儲文彬、郭忠廷、儲達政、劉加謨、李世社、吳萃華、徐百盛、林朝替、儲四怡堂、儲孝慈、徐三義堂、韓官成、黃言志、吳開公、汪有才、汪有盛、朱錦和、韓雙桂堂、吳志仁、儲乃文、李盛合各捐足銀八百文,洪仕賢、韓開高、朱超凡、丁思上、程敘論、朱長太、韓三才、韓執中、儲雲章各捐足錢七百文,汪陳軒、張義和、沈三樂、胡瑕林、馮六合堂、柳長發、柳朝元、劉凈齋各捐足錢六百文,吳盛祥、儲位行、儲炳文、儲瑞雲、陳太來、徐立先、程克容、徐得遠、操遠明、徐怡遠堂、何為貴、韓積善堂、徐根茂、徐春榮、徐榮亮、徐河青、徐起筄、徐新筄、徐榮美、朱義文、徐余識、徐勉齋、張三福堂、孫桂芬、徐雲漢、余元混、黃得為、王先知、徐朋升各捐足錢四百文,方王春、吳全美、金盛年、徐杞材、芮木臣、吳良發、楊鳳倉各捐足銀三百二十文,徐森林、徐作謨、汪名成、芮克盛、汪良元、操新傳、黃得延各捐足銀二百四十文。
皇清同治年季春月大吳寺住持僧寶蓮、徒盛五、徒孫悟城、定安仝立。(據其它資料顯示為同治元年)
32.七百年修了幾次路
1. 2018年水泥永久路面
潛山市槎水鎮皂河村大吳寺公路,自105國道皂河大橋即村部起,澆築水泥路面全長3.8公里。路基於二零一八年農曆五月整修,集資工作隨之開始。澆築路面自二零一八年八月二十八日開始,分兩次施工,至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竣工。
對於三個「空殼」村民組來說,路面全長3.8公里 ,起點至終點海拔總高程750米,彎道多且坡陡,堅方及砌壩多處,可想而知,其整修路基工程量相當艱巨。
大吳寺人沒有被困難所阻擋。以楊雙根、徐松苗、楊國志三位小組長及張平等同志為核心,組成堅強務實的理事會,同時得到皂河村委會和本地有識之士的積極支持,他們動員本地村民積極籌資,這種主動精神,感召了大吳寺周邊的社會賢達及親朋好友,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獲得滿意的效果。這為大型機械施工所需要的巨額資金提供了支撐,保證了路基工程順利通過驗收。
大吳寺水泥路面的通車,徹底地告別了肩挑背馱的歷史,是大吳寺三個村民組的特大喜事,勒碑記名,以垂永遠。
02. 1998年沙石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今天水泥路面竣工,還得益於一九九八年,以徐禮堂為首的一代人開創了路基。
那個時代有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而大吳寺人修路之初心更為簡單。
徐松苗同志感言:那時,在家的人又多,大家守着三分畝的山田,三四畝山林,餓不死,也富不了。只有走出山窩,融進(打工)潮流,才有希望致富。因此,大部分大吳寺年輕人也都湧進北上廣。在外面有個一技之長,一天掙的錢抵在家一個星期。親友帶親友,師傅帶徒弟。正月走,臘月回,大家都變成沒有翅膀的候鳥。幾次過年回家,鈔票倒不重,可總要置辦許多吃的喝的用的,那個時候火車慢,旅途本就十分疲憊,幾擔年貨總要花錢僱人磨肩膀皮子。這總不是辦法。
徐松苗曾說過,不知有多少個晚上睡不着覺,一定要想辦法把出山路修好,讓「四個輪子」代替行走。就這樣,他找到主心骨徐禮堂。
一九九七年,大年三十晚上,三個小組五十多戶的當家人,集中起來開大會。春風吹,戰鼓擂,一把火,燃心間。立時,全體大吳寺人熱情高漲。家裡以徐禮傳、張立華、楊克勤三個隊長動員分派村民扒山皮,挖土方,全憑一雙手,一副肩,與山斗,與石斗,與雨雪斗。
領頭人徐禮堂,吃着干饃,喝着涼水,東求爺,西求官,跑項目,跑資金,不叫苦,不怕累。歷經寒暑春秋,終於四個輪子喇叭鳴,丟去扁擔與麻繩。是年,「夢想亦成真」。
03. 1329年懸崖石壁開鑿古通道
再溯淵源,大吳寺古路誰人開?
萬丈懸崖,壁立險要處,有永久搬不動「功德崖」(蓮花石刻)為證:山門伏承匠人許奇甫開此南北石路施工已巳天曆二年九月開山靜川住持了空南無阿彌陀佛。
考證,天曆二年九月即公元1329年9月,大吳寺僧人靜川、了空打開南北古通道。
04.附頁
社會賢達及大吳寺親朋好友捐贈修路名單(2018年):
儲誠維10000元,東風組18000元,徐雷8000元,張海濤5000元,儲仲林2000元,儲澤民2000元,儲險峰2000元,徐學水2000元,徐蘭2000元,楊毅2000元,楊培才2000元,儲幸福1000元,儲范根1000人,塗一流1000元,蔣甲東1000元,儲傳寶1000元,儲文吟1000元,儲松全1000元,肖生1000元,楊濤1000元,范碩1000元,張彭生1000元,登慧住持1000元,朱曉漢1000元,林七巧1000元,儲金凱1000元,香山寺1000元,朱幫道1000元,楊美林1000元,余同福1000元,徐讓建1000元,方文南1000元,徐浪1000元,楊大海1000元,胡琴1000元,胡燦1000元,楊慧1000元,儲天順500元,楊小勇500元,儲壽貴500元,朱金金500元,仰壽香500元,楊海霞500元,肖長龍500元,儲誠華500元,張文龍500元,范海節500元,楊丹丹500元,金禮根500元,儲大春500元,陳祖和500元,儲和平500元,儲紅兵500元,朱艮苗500元,儲楊彪500元,塗小勝500元,仰孝君500元,儲召太400元,黃居士200元,仰秀英200元,儲昭雲200元。
春風、中心、東風三個村民組
春風組:徐松苗5000元,徐松根5000元,徐雲峰5000元,徐同山5000元,徐松來5000元,徐旺生5000元,朱興友5000元,朱立祥5000元,仰海兵5000元,徐天漢5000元,徐江海5000元,徐松艷5000元,徐松貴3000元,徐根艷3000元,徐艷貴1100元,徐禮進1000元,仰海紅1000元。
東風組:楊雙根5000元,楊傳福5000元,楊金明5000元,張天存5000元,張根勝5000元,胡坦明5000元,儲誠龍5000元,朱祖國5000元,楊高潮3000元,楊金文2000元,張根苗1000元,楊明貴1000元。
中心組:張平5000元,張海波5000元,楊國志5000元,楊閨生5000元,楊學中5000元,楊閩山5000元,楊培兵5000元,楊復生5000元,楊學峰5000元,楊天然5000元,仰江來5000元,朱其根5000元,楊建5000元,胡壽來5000元,徐金節2000元。
附春風組修二塘埂捐資名錄:
朱幫道1000元,徐松貴1500元,徐同山1500元,朱興友1500元,徐江海1500元,徐雲峰1500元,徐松來1500元,徐松苗1500元,徐天漢1300元,徐松根1300元,徐旺生1300元,徐松艷1300元,仰海賓1300元,徐艷貴500元,徐禮進500元。
33.七百年大吳寺僧人名錄
一、700餘年有文字記載僧人
1297--1307年(元大德年間)寺名:靈隱寺。開山祖師日本、陳後。注①。
1308--1368年(元至大至明初)更名:大吳寺。擴建者靜川、了空、日空。注②。
1644--1661年(清順治年間)超玄、智亮、僧曰、本後。注③。
1662--1722年(清康熙年間)東源、行珍、素林、斌晏;本立、本興、本心;道升、道明、道安、道成;疇臣、疇月、疇霞、疇蓮。注④。
1759--1795年(清乾隆年間)西成、任本、會司。注⑤。
1862--1874年(清同治年間)寶蓮、盛五、悟成、安定。注⑥。
1941--1953年孫了成、朱宏發、楊有名。注⑦。
2004--2019年釋惟中、釋恆覺。另有住寺半年或不足一年的僧人若干名。注⑧。
2019年後釋登慧、釋覺圓、釋覺寧。注⑨。
結合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和《潛山佛教史話》,康熙初年東源大和尚既任三祖寺住持又兼之大吳寺住持。
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僧人素林任三祖寺住持同時兼任大吳寺住持,為大吳寺重建,竭盡全力十三載,由此可見,大吳寺與三祖寺關聯之親密。
二、人物傳記
東源:烏版《天柱山志》載,智海禪師,號東源,江寧高淳周氏子。年十五,就量公祝髮。十九,往天童密老和尚受具。二十一,往參弁山破誾禪師。侍坐十餘年,於棒下頓契心要。清順治庚寅,隨破禪師來山谷乾元寺。越十餘載,破禪師辭世,囑師繼法席。師紹明青原單傳之旨,大振宗風,復倡建寶公殿,重修大殿,寮宇一新,信慕雲集,山谷宗旨,號稱中興。己未,往曹溪,禮六祖塔,居潮五載,兩住名剎,付法六人。秋月還棹,冬月返乾元寺,不數日,時當大寒時節,乃於夜靜沐浴更衣跌坐留偈。偈云:「六十九年話把,從此俱已放下,縱橫蓋地遮天,斂跡絲毫不掛。有什分付汝曹,一龕風月瀟洒。」放筆而逝。年六十有九,臘五十。生於明萬曆乙卯,卒於清康熙癸亥,坐化塔於立化亭左,金夢先為銘。
三、注釋
①僧人日本、陳後,詳見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民國九年《潛山縣誌》、《三祖寺志》等史料。
②靜川、了空、日空,詳見1329年摩崖石刻《功德崖》《楊氏宗譜》。
③超玄,詳見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智亮、僧曰、本後,詳見《潛山佛教史話》之「其他僧人簡表。
④東源、行珍、素林,詳見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潛山佛教史話》。
⑤西成、任本、會司,詳見《潛山佛教史話》。
⑥寶蓮、盛五、悟成、安定,詳見清同治元年《募捐眾姓重修滿堂聖像碑記》。
⑦孫了成、朱宏發、楊有名,建國前後僧人。
⑧釋惟中(公元1949—2019年), 俗名徐中華, 安徽省潛山市槎水鎮人氏, 1996 年禮上峰庵上宏下德法師出家, 2002年在安徽省廬江慶復寺受戒,2002年任大吳寺曁關帝廟住持。
⑨釋登慧:1974 年生,安徽省潛山市人氏, 2008年禮飛來寺上果下成法師出家, 2014年在安徽省鳳陽縣龍興寺受戒,後參學九華山等名山古剎,2019年 任大吳寺曁關帝廟住持。
釋覺圓:俗名李秋古,1982年生,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新市鎮和平村人,2015年在廣東清遠上方古寺禮上登下慧法師出家,2016年10月跟隨師父入住大吳寺、關帝廟。
釋覺寧:1993 年生,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人氏, 2014年禮上方古寺上登下慧法師出家,2018 年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乘寺受戒,後參學雞足山等名山古剎,2019年在大吳寺常住。
四、引用文獻資料
《安慶府志》康熙六十年癸亥版(1683年)。
《潛山縣誌》潛山縣地方志辦公室,2015年重印中華民國九年版。
《天柱山志》烏以風編著,198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天柱山志》天柱山志編輯委員會編,199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潛山佛教史話》潛山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1997年版。
《三祖寺志》潛山縣三祖寺志編委會編,1997年黃山書社出版發行。
《楊氏宗譜》八修版。
《潛山文史資料》第三輯1993年10月。
《潛山文史資料》第七輯2005年1月。
《三祖禪寺》《三祖寺聚集記》三祖禪寺覺悟人生系列從書。
34.大吳寺文丐題聯
作者:張維成
縣誌載:大吳寺即靈隱寺,位於源潭鎮楊泗村的隔嶺([今龍關鄉和平村境內]今槎水鎮皂河村)①。該寺所在鐘山海拔約800米。登上鐘山峰頂,視野開闊,桐、懷、潛、岳山川形勝盡收眼㡳。近觀木魚山從萬丈谷㡳拔地而起,形如「寶托蓮花」。這裡,花放水流,禽鳴月朗,置身其境有一種恬靜、清新、超然的感覺。
該寺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一1307年),天曆二年(1329年)住持僧了空開通山之南北通道。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布政司徐堯莘來到大吳寺,移和尚墳葬其父親於寺後,把「寶托蓮花」改名鳳形。明末遭兵燹,寺殿化為灰燼。清順治年間(1644一1661年)僧智亮募化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山谷寺僧東源、行珍住此興創,同治元年(1862年)僧悟成、安定重塑滿堂佛像,現存碑刻可資佐證。
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一位名叫譚隨的來到大吳寺。譚隨何許人也?縣誌有一則記臷:「清光緒癸未九年,有丐者攜一瓢一囊,晝乞村落,夜宿古廟,至槎水,里人肖璞完異之,詢知其能詩,乃薰沐而館之塾中……。自述為粵西人,姓譚名隨字方亭,別號遲聞寺逃禪。然與之久處者,叩其家世輒弗應……。客潛二三年,逐處留題,時來時去,後遂不知所之。」這是一個會寫詩的討飯者,且行蹤迷離,姑稱奇異的文丐。檢勘其在潛留下的280多首詩,還可了解到他是光緒九年二月十八日,從家鄉到貴州永寧,上回雁峰,經湘江,登衡陽,過江西,游滕王閣,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到達天柱山馬祖庵,年冬進槎水畈,與潛山文人結交友誼。他「身行萬里半天下」,登山臨水,訪勝尋幽,吟詩題對。他在大吳寺題詩兩首,其一曰:
名山風景客隨緣,雲水蒼茫晚照天;
鍾罄一聲塵不動,梵王宮裡拜金山。
他的對聯寫得也不錯,大吳寺佛殿楹柱上有一幅長聯也是他寫的,聯曰:
雲過則月明,雨過則花明,香煙過則一燈獨明,人未經大過之餘都如夢夢;
山空故鳥樂,水空故魚樂,天地空故萬物皆樂,佛乃出諸空而外更覺超超。
這幅對聯作得比較好,它以佛祖、自然、佛事、人意巧妙結合,使人從中感受到的不僅是大自然之美,還有大自然的靈秀與人生感悟之融洽,從而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這幅對聯已被《中國名勝楹聯.安徽分冊》所收錄。
①本文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摘錄保持原貌。所以有龍關鄉和平村之說。又《源潭區志》載:1956年3月槎水區楊泗鄉的三河、楊泗兩村461戶、2252人、耕地4922畝劃作本區源潭鄉。溯源民國九年,楊泗、三河又屬潛山縣後北鄉。所以,志書才有楊泗之大吳寺之稱謂。今大吳寺春風、中心、東風三個村民組歸屬潛山市槎水鎮皂河村。
35.大吳寺志略
一、大吳寺坐標:
大吳寺位於安徽省潛山市槎水鎮皂河村,距皂河村部300米即無岳高速槎水出口處,自105國道即皂河村部至寺址(中心村民組)盤山曲道全長3.8公里。大吳寺脈承天柱,殿宇背依天柱東來第一峰磙子寨(海拔814米)。大吳寺自然風光俊美:大小木魚龍虎衛,雙峰燭台插雲天;清溪清冽東入海,鐘山鐘聲徹人間。
二、大吳寺相關文字記載:
1.民國九年《潛山縣誌》載:大吳寺即靈隱寺,在縣北玉照鄉六十里楊泗坊。元大德創(1297--1307),明末寇焚。《郡志》載,順治年間,僧智亮募建。考《山谷志》附載,此寺開山系僧日本①。後康熙七年,山谷僧東源行珍住此興創。今寺僧皆行珍後裔。乾隆三十四年,僧西成任本縣僧會司。
2.烏以風著《天柱山志》山川分紀有載大吳山:在烏石堰,上有大吳寺,旁有功德崖,下有泉,禱雨輒應(清冽可飲)。
3.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載: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有比丘僧素林率徒斌晏、徒孫本立本興本心、曾孫道升道明道安道成、玄孫疇臣疇月疇霞疇蓮經十三年艱苦奮鬥恢復重建大吳寺人間梵宮。碑中有內容印證《山谷志》之僧人名日本等內容。
4.同治元年《募化眾姓重修滿堂聖像碑記》:記錄大吳寺住持僧寶蓮、徒盛五、徒孫悟成安定三代四位僧人,為重修滿堂聖像而奔跑大半個安徽省,甚至到過鄰省湖北,雖無記事,但在碑上100多位各姓氏郡名堂號禮佛賢士姓名,從側面記錄下大吳寺周邊廣大範圍,那個年代經濟、文化、民俗、佛教等方面詳實資料。
5.2004年恢復重建有碑一方,記載當地三個村民組及社會各界捐資96人姓名;2006年鐫碑一方註明關帝廟釋惟中捐修;2006年鐫碑一方載明安徽天元集團董事長沈升友先生捐修。
三、大吳寺營建及文物
1.營建:
寺院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三畝,處鐘形山鐘的裙擺邊緣。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寮房、齋堂、祖師塔等組成。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央,供奉三尊大佛、觀音、地藏、十八羅漢。殿之西連齋堂,東連客堂、寮房。大雄寶殿前為天王殿,供奉彌勒佛、韋陀尊者。
現在寺院於2002年,由大德鄉賢徐禮堂主持倡修恢復,釋惟中全力襄助。2019年接任住持釋登慧重新裝飾翻新,現有釋覺寧任常住。在這十幾年裡沈升友先生接濟過住寺僧人生活。三祖寺及縣佛教非常關注大吳寺。
2.其它文物:
①進山中途大吳寺古南北通道有「功德崖」石刻,歷史最為久遠。
②寺院門前有兩塊碑記,分別是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和同治元年《募化重修滿堂聖像碑記》。還有現代兩次獻資修路功德碑。
③寺後殿右側牆壁嵌有三塊現代記事碑。寺院門楣大理石《大吳寺》匾一方,2018年鐫刻,2020年吉日懸掛。
④殿後200米處有了空、日空禪師墓塔。墓塔左上6米處有徐杲墓葬及明萬曆時期古碑。小木魚山後頸名黃泥包有住持釋惟中靈塔。
⑤經統計,石刻、碑刻合計17件(方),時間橫跨元、明、清、民國、共和國近700年。三祖寺石刻、碑刻排名榜首,大吳寺石刻、碑刻位居總在二三之列。
四、大吳寺來歷:
考大吳山史、功德崖文字、遷潛《楊氏宗譜》《吳氏宗譜》、中國歷史、寺後了空寶塔等綜合因素得出個人見解如下:1329年前此處謂之「靈隱寺」,規模小,自1329年後,楊氏遷潛五世祖真一、真二、真三三公用一百五十錠元寶從吳元輔名下購置此處十八坵及山場擴建宏偉寺院,真四(了空)、真五(日空)經不懈努力,打開南北通道,由此香火鼎盛,又因地處大吳山,後易名「大吳寺」。
五、文以載道,大吳寺文化內核組成:
大吳寺在潛山眾多佛教寺廟中以傳說故事多而聞名。
第一,祖師了空打開進山出山交通樞紐;祖師日空大師行醫治病的神秘傳說。相傳日空大師給皇后娘娘「懸絲診脈」得「好屋三千」,流傳至今有「頭到大吳寺,腳踏三倒河,何人能得到,三千八稻籮。」指皇上封賞「好屋三千」押解金銀財寶隊伍被衝散,錢財沿路散失。
第二,明朝潛山名宦徐堯莘徐布政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因其父被誥封「天寵申錫」,於寺後移了空祖師寶塔,葬其父徐杲。因官而聞名。
第三,大吳寺與山谷寺的關係密切。山谷寺多位高僧或住持,為大吳寺恢復興建親躬終生。據《三祖寺志》載:1660年智海即東源任三祖寺住持;1701年素林任三祖寺住持。據《潛山佛教史話》載:僧曰本後於(1644一1661年)住持大吳寺。又西成、任本、會司三位1759年住大吳寺。此處僧曰、本後、西成、任本、會司五位名號肯定有誤。僧人日本、陳後;西成擔任本縣佛教協會會長之意。行珍康熙(1662一1722年)住持大吳寺,時間跨度有誤。
1949年至1970年有孫料成住持大吳寺,1970年孫料成前往三妙時思寺住持,其徒楊有名、朱宏發被迫還俗。由朱興友口述。
第四,相傳張宰相張英贈《大吳寺》鎏金牌匾,名士雅客附庸而名噪一時。咸豐八年(1858年)潛山縣令葉兆蘭曾以寺為別衙,在此倡團練、立兆營,粗衣食、善書法,以功顯於潛。
第五,光緒年間有「文丐」譚隨題詩一首:
名山風景客隨緣,
雲水蒼茫晚照天。
鐘磬一聲塵不動,
梵王宮裡拜金山。
又為佛殿楹柱做長聯:
雲過則月明,雨過則花明,香煙過則一燈獨明,人未經大過之餘都如夢夢;
山空故鳥樂,水空故魚樂,天地空故萬物皆樂,佛乃出諸空而外更覺超超。
現代詩人張維成三訪大吳寺遺址,於1976年曾留聯:
僧已脫袈裟,只剩劫火殘灰,此際滄桑成一夢;
丐能留翰墨,寫到花明鳥樂,當年風月亦千秋。
寫此聯時寺院改為小學,此前10年有楊和尚被逼還俗,聯理與「文丐」相呼應,直抒當時境況。
文以載道,詩、聯給大吳寺增光潤色。
大吳寺因歷史悠久,留傳的故事多而聞名。其周邊存有上天梯,鐘山,大小木魚山,高老爺腳印,南北通道蓮花石,大吳寺溝,老虎洞等八洞一澗,每個地名皆有故事源流。
近代紅色眾多傳說,這些傳說豐富了大吳寺佛門以外的文化,文化是內核,所以大吳寺能聞名皖省。
參考文獻:民國九年版《潛山縣誌》、93版《潛山縣誌》、烏版《天柱山志》、《三祖寺志》《中共潛山黨史彙編》《潛山佛教史話》《源潭區志》《源潭攬勝》《恨吾詩文稿》《楊氏宗譜》《吳氏宗譜》《徐氏宗譜》等史料。特別鳴謝楊積勝、朱興友、楊雙根、楊高潮、張平、楊國志等同志提供口述素材。
①縣誌:[考《山谷志》附載,此寺開山系僧日本。]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大吳寺是日本僧人開創。對此,本人不好理解。如果是日本僧人,其原文應改為[此寺開山系日本僧人(某某)]。考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有「日本、陳後」並列,在行文中段又有「陳後、日本」倒序並列。因之,我認為「日本、陳後」皆僧人名號,所以不支持大吳寺是「日本」僧人開創。而最為著名的「功德崖」(1329年)有:「開山靜川住持了空南無阿彌陀佛」。此「開山」即鑿通大吳寺南北通道。用現代的語言也即大吳寺早期創業者。
36.大吳寺大事年表
試以文物最真實地再現大吳寺的悠久歷史。自天曆二年(1329年)至今,十六方石刻,連串起來,演繹出693年,大吳寺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脈絡。這就是大吳寺大事年表的內涵。按時間排列,附圖片及原文,結合五年來搜集的資料,並一一註解。這些具有史料價值的組圖,有不可複製的屬性。特撰寫成篇,以饗熱愛故土的讀者,或為大吳寺開發存些佐證。
1、蓮花石刻
按時間排列,蓮花石刻最為久遠。蓮花石刻在大吳寺北面古通道上中段位置,下臨萬丈懸崖,地勢極為險峻。
功德崖:山門伏承匠人許奇甫開此南北石路施工已巳天曆二年九月開山靜川住持了空南無阿彌陀佛
靜川、了空於天曆年間敦請石匠許奇甫,鑿開懸崖陡壁,打開大吳寺北面通道,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九月順利竣工,特鐫刻於石崖。功德崖即指蓮花石。因石崖刻有蓮花(已毀),蓮花旁鐫刻以上39個字,所以周邊人又稱蓮花石刻或曰:蓮花托寶,寶托蓮花。
靜川何許人,無法考證。了空為楊氏遷潛五世祖真四公,有據可依。
2、了空、日空墓及塔銘
了空、日空寶塔在寺殿後山。
據《楊氏宗譜》載,此墓為真五即日空(神醫禪師)墓。此碑銘文有待考究,拓片上也無法辨識其字。古墓,楊氏後裔於二零一一年修繕,並附葬真四公了空祖師。修繕後,墓後新鐫墓誌銘。
3、徐(諱杲)公壽藏墓碑
徐(諱杲)公壽藏墓在日空大師墓左上6米處。
徐堯莘葬父時間:萬曆廿四年丙申(1596年)正月壬寅日,距2019年已有423年。
傳說徐布政葬其父,取出真五公坐缸,真五公遷葬於下邊,另輯有傳說故事。
4、重修大吳寺碑記
《重修大吳(寺)碑記》古碑,於二零一八年五月修路時,從寺邊路基發掘出土。從而填補清初一段時間的大吳寺相關史料。重修大吳(寺)碑記全文略。時間為皇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歲次壬寅季秋月吉旦,住持比丘僧素林,徒斌晏,孫本立、本興、本心,曾孫道升、道明、道安、道成,玄孫疇臣、疇月、疇霞、疇蓮仝立。古碑全文有信士77人在榜、僧人5代13人。素林前期在三祖寺住持,為振興大吳寺而移駕。所以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地圖顯示有「大吳山寺」標識。
5、募化眾姓重修滿堂聖像碑記
此碑立於皇清同治元年季春月,大吳寺住持僧寶蓮、徒盛五、徒孫悟城、定安仝立。
同治元年即1862年,1853年至1862年,以陳玉成為首的太平軍在潛山展開拉鋸戰,太平軍信奉「拜上帝教」,所到之處道觀寺廟不存,在此環境下,僧人寶蓮師徒不懼艱難,募化香資重塑金身實屬不易。
6、釋惟中襄助大吳寺重建碑
大吳寺二零零四年重建,由釋惟中、楊宗林、張立華、汪懷成、徐禮堂等人發起,募捐興建。其時,大部分年輕人皆外出務工,楊雙根在征地和督修工作上有積極貢獻。所有木材均系本地人無償提供。現佛殿落成,佛像重塑。大吳寺雖然基本恢復解放初期舊觀,至二零零六年,外債頗多,釋惟中(徐正華徐師太)想方設法募化資金,以致功德圓滿。
7、沈升友襄助大吳寺重建碑
大吳寺雖然恢復舊時景象,但殿堂較為空曠,二零零六年安徽天元集團董事長沈升友,個人捐資供十八尊羅漢等,計人民幣1.1萬元。琉璃瓦、水泥等物資不在其內。自二零零六年至二零一八年,十餘年時間,大吳寺本地居民又逐漸外遷,砂石路面交通不便,以至香火不濟,大吳寺僧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居住於寺中的僧人,沈升友經常送油送米,接濟僧人生活。我曾問及沈總,可有帳目,他搖搖頭,做善事不計這些。是的,沈總是位慈善家,楊泗村塥嶺組有位病人,他出巨資為其支付醫藥費。凡此類善事,不勝枚舉。他領導的天元塑業一度為源潭鎮乃至皖西南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潛山市名列前矛。
8、社會人士為大吳寺重建捐資碑
大吳寺及周邊社會人士,為重建大吳寺盡心儘力,其功德當銘記於碑。
9、夢想成真紀念碑、皂河村大吳寺公路紀念碑
要想富,先修路。一九九八年,以徐禮堂為領頭的大吳寺人,新開鑿出一條出山公路。
二十年後的二零一八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原砂石路基經整修而澆築水泥路面,告別了雨後路面儘是溝的歷史。這次硬化路面籌備工作,選舉理事長:張平。理事:楊國志、楊雙根、徐松苗。主幹公路全長3.8公里,工程量巨大,另輯有文,此處不再贅述。
10、大吳寺門匾
大理石匾鐫刻於2018年春。2019年7月安裝在大門上方。
11、內外修葺竣工
大吳寺里外裝修,於二零一九年農曆七月初十日竣工。
12、釋惟中寶塔
出生於大吳寺,為重建大吳寺做出貢獻的關帝廟主持釋惟中(徐正華徐師太)於七月十三日往生極樂,九月初四日,封塔於大吳寺小木魚山之後的黃泥包。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發現白虎咀處有和尚寶塔,系楊國志指引。九月十六日又發現另一處有和尚寶塔,系僧人發來視頻。兩處寶塔銘文皆辨認不清,有待考究,形似日空禪師寶塔。
37.雙峰寺前老鷹石
作者:徐彬
座落在紅旗水庫上游雙峰山上的雙峰禪寺,原名雙峰庵,古稱延祚寺。位於源潭鎮三河村境內。在臨近寺院入口處,有一塊巨形石頭,酷似一隻老鷹立在岩石之上,當地人稱為老鷹石(又名鷹嘴石)。登高望遠的老鷹石背依馬鞍山寨,側身立於雙峰寺前,犀利的鷹嘴朝着不遠處的天柱山......勾勒出一幀幀禪意的畫面。似乎那幻化的羽翼在陣陣的松濤、獵獵的山風中意欲振翅高飛,那入化的神情似乎又是在努力聆聽着什麼,或許在表達着一個生生不息而久遠的傳說。
相傳在梁武帝年間,皖山一帶迎來了佛教興盛的時代。源潭本地的大和尚貞俊禪師(又名真俊,真靜)雲遊歸來後帶着徒弟靈靄禪師來到雙峰山。當時的雙峰山上怪石嶙峋,荊棘叢生,難以立足。貞俊禪師知悉此處有一山洞,深不見底,一般人畏葸不前。據說,貞俊師徒均是神僧,日出行禪,夜宿洞內,感化大眾!後來,僧眾在山上架木為梁,結草為庵,傳道布法。
傳說貞俊禪師講經時有天香滿山,百鳥飛來諦聽的奇異。一天,他在山上說法時,一隻鷹隼飛經此地,看到諸多人和百鳥都在聽和尚講經,很是驚喜!於是悄悄的躲在一旁岩石上偷聽,不知不覺聽入迷了,待貞俊禪師講完經法,這隻鷹隼也頓時開悟。千百年來,它一直在雙峰山上傾聽着佛教的梵音,見證着雙峰寺禪燈久遠的歷史變遷!
38.康熙已丑恩科進士孫式玉為雙峰庵書碑記‖雙峰庵碑記考略
《雙峰庵碑記》《雙峰庵萬年燈碑記》二篇碑記鐫刻在一方碑石正反兩面。前者系1709年鐫刻,作者楊維卉;後者系1710年鐫刻,作者康熙戊子科舉人、已丑科進士孫式玉。二篇碑文語言流暢、簡練,文詞優美,蘊蓄的信息量值得考究。
《雙峰庵碑記》一一楊維卉。
自萬山(古南嶽天柱山)發脈的雙峰庵後靠山崗張半天,北有崑崙屏障,東有澗瀑龍吟九井,壁立雙峰高出雲天。「登而遠眺,西北則群山疊翠,雲霞泛濫,東南則長江疋練,煙水茫茫,具一目千里之觀。下則靄然一窩,晴明則風月滿腔,陰雨則煙雲在窒,真參悟之妙境也。」作者神來之筆點明「雙峰庵」庵名由來和選址之妙。
文中兵燹,查潛山歷史可知: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獻忠據天堂,破潛山各寨。同年九月,黃德功大破張獻忠於潛山。十月劉良佐再破張獻忠於安慶。由此可見拉鋸式戰爭在潛陽大地此起彼伏,不曾間斷,人民生活倍嘗艱辛,張獻忠見寺廟則毀,甚至毀潛山東南西塔,雙峰庵同本地其它寺廟同命運無一倖免。待清初安定繁榮之際,據有雙峰庵山場汪公鉉延請文修、暇石等僧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雙峰庵,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竣工。其時有文修、暇石、松柏、松引、普見、普應、普光、通志、通教、通明、通儀、星立祖孫四代十二人之眾。此後,近庵桶匠灣有楊昆岳贈與雙峰庵山場,僧人由此拓荒懇種,自給自足而有餘。
由此可知,康熙年間人民生活安定,朝野皆信奉佛教。康熙時期雙峰庵上半段山場為汪公鉉等所有,下半段為楊昆岳等所有。
兩篇碑文都載有徐有喬、徐志。徐有橋乃沙河徐氏十三世祖,康熙四十年捐建佛子庵。民國九年縣誌載:徐有喬字仲升,邑諸生。性慷慨,好施與。每邑有重務,倡先義舉,前後宰胥倚賴之。尤喜賑貸寒微,凡落魄風塵者,多待有喬乃濟。有故人子無以為生,有喬為之畢婚嫁,置田廬。沾丐之廣,涉及僧佛。迄其卒也,族黨姻戚,儻然如有所失。
《雙峰庵碑記》作者楊維卉是什麼身份,因時間久遠,難以考證,待有知之者再敘。雙峰庵於1697年重建,1709年鐫刻記事功德碑。全文信士二十五人,多為魯坦河流域地方名士。
《雙峰庵萬年燈碑記》一一孫式玉
尋找燈碑記作者頗費一番功夫。碑文作者沒有留下姓名,好在前期發文之時,有本市師友指正:「下第」二字言明作者是舉人身份。我順着這條線,聯繫「康熙戊子秋,余自南闈下第歸來……」文字知,「南闈」:明、清科舉考試,稱江南鄉試為南闈,順天鄉試為北闈。南闈取士佔比為55,北闈取士佔比為45。「下第」指參與鄉試之後。「余」又是誰呢?
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有「兵部進士孫式玉」
查民國九年縣誌武科知:「孫式玉康熙戊子舉人,已丑進士。總兵。」康熙戊子科僅孫式玉一人。至此還不能完全證明就是進士孫式玉。好在2019年拓印《重建大吳寺碑記》時有印象,碑文有「兵部進士孫式玉」。同時載有徐志等人。至此,作者系康熙戊子科舉人、已丑科進士孫式玉無疑。雙峰庵僧人文修、暇石也會蹭名士名氣。
全文載有信士三十九人之多,各捐銀錢不等,購置田產一畝三分。
綜二碑所述,文修、暇石二僧於1697年領銜重建雙峰庵,1708年委託時為舉人的孫式玉寫燈碑記,1709年由楊維卉書重建碑記,待1710年募捐香燈功成之日,進士孫式玉書萬年燈碑記。因此,1709年鐫刻重建碑記之時,石碑選用了兩面磨光的坯料,1710年兩篇碑文完成之時豎立碑記。
雙峰庵碑記:
余潛之有天柱也,漢時封南嶽。蓋以其巍然駕諸山之上,而嶙峋峭拔,令人可望而不可即;清幽秀麗,令人可仰而復可餐。自是蜿蜒逶迤,東走約千餘里,發為城市都邑,王公大人出焉。發為祇園仙境,佛祖仙子居之。近百里內,發崑崙峰,亦復突兀崢嶸,曾為居民之保障。亦東走十里,發為龍井關。兩山巉岩壁立,懸泉飛瀑,下有深澗,澗有九井,其深無底,嘗有神龍出沒其中。不及龍關約五里許,發為雙峰庵。兩峰傑出,登而遠眺,西北則群山疊翠,雲霞泛濫,東南則長江疋練,煙水茫茫,具一目千里之觀。下則靄然一窩,晴明則風月滿腔,陰雨則煙雲在窒,真參悟之妙境也。緣兵燹後,院宇傾圮,僅存其基。山主汪公鉉,請文修、暇石兩僧,而付之內荒田山場,前後左右俱以分水為界。而二僧誅茅蓋頂,鋤雲種月,漸復故觀。方人感之,而楊昆岳即以其庵旁桶匠灣荒田山地,上憑分水下至田腳磡焉。於是率其徒松柏、松引鏨石甃砌,俾水決而為澗者,今得為田。山麓之為陵者,亦拓為田。鄉之儲、徐、楊三姓者咸服,其修為之護法,創造禪室兩重,儼然一梵宮。三人意者其山水之鐘靈,而不使禪院之終於荒煙蔓草也夫,是為之記。佛弟子楊維卉拜撰。山主汪公鉉,施主楊昆岳、楊鵬若、儲賢益、徐有耆、張世則、徐緣傑、儲敬囗、胡興謀、陳明長,護法生員楊應科、徐有喬、徐有銳、楊文、江孟彩、楊維弁、楊宗恭、徐有緯、徐有武、徐志、楊大鯤,彭漢臣、楊宗忠、楊同元。康熙丁丑年,開山住持戒兄兩僧仝建(文修徒普見、普應、普光、孫通志,暇石徒通教、通明、通儀、孫星立仝立)皇清康熙四十八年歲次已丑孟冬月穀旦。
雙峰庵萬年燈碑記
康熙戊子秋,余自南闈下第歸來,杜門養疾。忽有叩門而訪者。問之:則雙峰庵僧霞石禪師與戒兄文修也。乃募萬年燈,向余求助。余雖願成其美舉,而苦於力之不足,又難以諸君子之眾生歡喜,心竊不禁慮其事未易,就應難輒慰也。乃不數月,而霞石來相告曰:燈募矣。欲勒諸施者於貞石以示後人,屬余為文以記之。噫嘻!嘆余失志無聊,筆墨久荒不堪,人觀僧之有謀輒就願為不虛,幾令對之而生愧,又何能執之為文乎?且燈曰萬年,亦甚不可知也。夫上下古今變遷,消息盛哀循環,興廢往復,其何常乎?亦曰,創業垂統,為可繼而己。固知僧之殷殷,乞余為記者,非欲為誇美之辭也,亦非欲悅施者之意也。蓋有見於守成不易,而重有望於繼起者也。俾佛之慧日普照而燈之膏火常懸,同光明於凈土,怎僅萬年乎?將與日月爭光矣,余故不忍沒其志,而因為之記。所買燈田伍斗,坐落桶匠灣,大小不計,坵數隨田。山場東至汪人為界,南至汪人山嶺分水為界,西至大崗分水為界,北至楊洪山嶺分水為界,下至小山崗分水為界,四至明白,載秋糧一畝三分, 受價紋銀壹拾肆兩伍錢正,以作眾姓萬年香燈,永遠供俸之資。今將助銀眾姓名目列右:彭則鄉助碑銀一兩三錢、生員徐有喬助銀貳兩候選州判徐武助銀貳兩、國學生徐有弼助銀壹兩、生員徐誌助銀壹兩。楊大先,陳勝公伍錢,汪公挬叄錢,夏顯亮二錢,彭以文三錢,江祥吉二錢,楊榮齡、王之、彭文、熊王誠二錢,吳榮先二錢,胡君榮、汪芳儀、楊子常、張騰可、高子明、王少士、李永錫、胡君之、胡錫加、陳德龍、方緒公、胡君儀、胡公雑、方羽祥、周子王、倪明泰、胡登進、葉氏、張氏、陳氏、曹氏、汪氏、謝氏各乙錢。康熙四十九年歲次庚寅季春月穀旦。
39.潛山市源潭鎮佛子禪寺
作者:徐彬
佛子禪寺又名佛子庵。地處中國刷業之都,安徽省特色滑板小鎮,潛山市源潭鎮境內的紅旗水庫風景區魯坦河畔。寺院建在大吳山向東延伸的鳳形山下,坐西南朝東北,殿堂莊嚴,依山傍水。松茂竹苞,流水汨汨。紫氣盈地,薄霧裊裊,是充滿禪意的妙境之地!
【寺名由來】佛子寺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沙河徐氏十三世祖徐有喬捐建。初建之時,庵內的僧眾全都來自萬歲山下的甘露寺。兩處僅一河之隔,僧人之間和睦相處,兩寺住持感情如同父子,俗稱為「父子庵」,因是佛教寺院,取諧音為「佛子庵」。佛子庵歷經三百多年的變遷中,曾遭兵燹,迅速恢復,還有着28年的歷史空白期(1966年——1994年)。1994年10月恢復重建。1995年經各級主管部門批准為合法寺院,2009年更名為「佛子禪寺」。
【地理交通】佛子寺位於潛山市源潭居委會寺嶺組境內,北距紅旗水庫景區不到1公里,南離省道S253和S209交匯處(源潭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源潭至楊泗公路從寺左側經過。相距天柱山機場60公里,安慶西火車站20公里;與正在建設中的新安慶西高鐵站、潛山高鐵站均為26公里,岳武高速東延線出口10公里,寺院坐擁幽靜環境和便捷交通。
【歷史傳說】民國九年《潛山縣誌》記載:「佛子庵。邑北四十里塥水畈,生員徐有喬建,捐田種五石」。徐公居住源潭徐家樓,信佛人士,樂施向善,康乾年間富甲潛山,僅私置田產就有着「源潭至潛山,騎馬不喝別人田裡水」的說法。徐公發願修建佛子庵是為供奉聶司菩薩。聶司生前本是萬歲山下一名獸醫,卻有着治病救人的高超本領,尤善針灸之術,行醫於桐懷潛三縣之間。一次在余井薊河的行醫路上,見一戶三代單傳的獨子,暴病而亡,他出手相救,使之起死回生。方圓百里,聶司治病救人復活不計其數,且貧者分文不取,一時在當地傳為是救世菩薩,受人崇拜!聶司去世後,人們將他視為菩薩供奉着。
由徐公捐田、捐銀,當地信眾紛紛支持,建成的寺院宏偉壯觀,寺田廟產一百多畝。庵內僧人最多時達一百多人,經聲佛號,法務興盛!自聶司菩薩供在地藏殿後,源潭一帶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信眾參拜,靈驗頻顯。有詩讚曰:「聶司菩薩德宏量,世間救人名遠揚,地藏殿內供金身,護佑眾生保安康」!
清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太平軍攻佔潛山,兵至源潭,佛子庵遭到了破壞。後經僧人發心修復,香火延續。1958年大鍊鋼鐵時期,殿堂成了搭爐灶煉鐵場地,一次深夜燒鍋爐工昏睡之時,柴炭掉下來引燃旁邊的柴草,佛殿燃起大火,當烈火燒到聶司菩薩旁邊突然熄滅,菩薩顯靈之說,至今廣為流傳。大殿俱毀,後來準備恢復重建又逢破「四舊」之時,寺院遭到毀滅性破壞。經書和僧譜付之一炬,寺院蕩然無存,僧人被迫還俗。
【重建古寺】1994年10月,由當地信眾自願捐資和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在舊寺基處建立了二進佛殿和9間寮房,有釋惟從法師負責寺院法務。昔日古寺,佛光重現!2005年迎請了釋惟行法師為佛子寺住持。法師潛心向佛,廣利有情,特別重視寺院道場建設,制度建設和道風建設。
【建築布局】佛子寺的建築,按叢林式格局設計,建築特色以明清式風格為主。依山順勢,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念佛堂和地藏殿分別建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兩側,重檐歇山頂,梁枋間彩畫絢麗,蔚為壯觀!2018年在念佛堂左側建成的三層綜合樓,採用鋼筋砼仿古框架結構,單檐歇山頂,紅柱走廊,雕欄玉砌,古色古香。其中鐘樓、鼓樓、毗盧殿、法堂正在規劃之中,全面建成後的佛子寺是四眾弟子學習法務及修行的理想場所。
【慈善活動】佛子寺在慈善事業上,依照佛陀教誨,發揚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服務社會。支持鄉村修路,每年不定期向源潭養老院和困難群眾捐獻大米、麵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舉行法事活動,為災區受難同胞祈福,為罹難者超薦。佛子寺在2010年和2015年分別被安慶市宗教局,安徽省宗教局評定為「和諧寺院」。
【歷代僧人】由於在文革初期,僧譜被焚燒,年代久遠,只有口傳中汪和尚、范和尚和聖舫和尚,歷代僧人資料無處查詢。1994年迎請了釋惟從法師(俗名江從彭,1955年出生、潛山市源潭鎮人。1992年5月於潛山縣釣魚寺禮宏雲師剃度出家,1994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潛山縣佛子禪寺擔任住持),現在佛子寺常住。
【現任住持】潛山市佛子禪寺釋惟行法師,安徽省潁上縣人,1985年出生,高中學歷,2002年6月於安慶源浦寺禮心廣法師剃度出家。2004年至2005年在九華山、安慶等地參學;2006年6月在安徽省鳳陽縣龍興寺求授三壇大戒;2016年12月當選安慶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2019年6月任潛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潛山市佛子禪寺住持。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佛子寺清眾不忘初心,倡導正信正行,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踐行「人間佛教思想」,為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傳統文化,奉獻自己的力量。讓佛子禪寺成為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感悟人生的凈修之地!
40.廟庄故事
作者:王德高
庄屋樓畈、龍塘井灣……均系我們本地乃至全國鄉村範圍內地名共有的稱謂,如三吉庄、黃大屋、楊家樓、蘆柴畈、燕子龍、雙塘、汪家井、胡家灣等等地名,每一個地名都演繹着每一座村莊不一樣的故事。
話說在潛山市源潭鎮的斗塘村,有村莊因庄內有座關公廟故名為廟庄。查閱地方相關史料,並未發現關於這座關公廟的相關記載,關公廟和關公有何淵源亦不得而知。至於何代何人所建更是無從知曉。反正是據老輩人講,關公廟在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那個時候,就有了這座廟。
「山高無俗氣,廟小有神靈」。關公廟雖然不大,但這廟卻有一奇異之處。傳說在廟前的場地上有個隱形的「樁」,只要有人踩中這個「樁」,天空立馬就會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傾刻間就會下起瓢潑大雨,但沒有人能知道「樁」的具體位置。
若逢久旱之年,附近的大戶們就會聚在一起,在廟裡上高香祈雨,並集資請來戲班,在廟旁搭起戲台唱起大戲,引四方鄉鄰來廟前看戲。
此時,廟前的場地上就會人來人往穿梭不停,據說一般不會超過七日,經過千人踩萬腳踏,自然就會有人在不經意間踩上那個神奇的「樁」,觸動那通靈的機關,引來那期盼已久的甘霖。
後來,這邊多是風調雨順,也就沒有人出資上高香和唱大戲了,人們漸漸也就淡忘了那個奇異的「樁」。在一場破四舊的運動中,廟也被徹底的拆毀了。再後來,因為興修水利,原有的廟基和那個神奇的「樁」也隨之被淹沒在廟庄水庫的碧波之下。下雨,本來也就是龍王爺的事嘛,這也算是還「權」於龍王爺了吧!
伴隨時代的腳步,農村的產業早已不再是「靠天收」了,農村人的生活水平也是蒸蒸日上日新月異了。前幾年,在當地幾位仁人志士的帶領下,在水庫大壩的側邊重建了這座關公廟,重塑了關老爺的金身神像,恢復擴建了原有的歷史概貌。逢年過節,入廟焚香者眾,人們祈願着健康平安、祈願着快樂幸福..…
也許有人覺得故事雖然是有些奇異,但不過也只是種迷信的傳說罷了,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鄉土文化中,更多的是人們對生活願景的一種最美好祈願……
正如楹聯所說:
廟落靈山關公顯聖,
庄依秀水民眾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