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歇後語一瞎子點燈,白費蠟,這個歇後語理解不一樣,站在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僧人名叫釋容,他每天都外出化緣,日出而行,日落而歸。
晚上返回寺院的時候,都要經過一段無亮光的黑暗巷子。
又因為巷子很窄,有人迎面而行時候,便時常撞到一起,釋容也有過幾次經歷。
有時候匆忙,兩人都有相撞還會受傷。
有一天晚上,釋容又路過這條小巷,見前面不遠處有一個人提着燈籠,正要穿過小巷而去。
有了這點燈光,黑暗的巷子一下子明亮很多。
釋容便跟在這人後面,打算藉著前面人的燈籠發出的光亮安然穿過這段小巷。
這時,釋容聽到有路過的人說,這個人鄰村的瞎子是個怪人,明明眼睛看不見,每天晚上出來,還必然打着一盞燈籠。
這句話引起釋容和尚對前方人的好奇,釋容快步上前,追上前方几步之遙的盲人。
雙手合十,開口問道,施主,冒昧打擾一下,你真是一位盲人嗎?
盲人回答道,我出生就看不見任何光亮,這眼盲是天生的。
釋容看看盲人眼睛,問道,即然如此,是白天和晚上,對你而言,沒有什麼區別,為何你每天出來時都必帶一盞燈籠呢?
盲人笑道,一到晚上出來,到處漆黑一片,對我來說,沒什麼影響,可是對別人來說,卻會變得和我一樣什麼也看不見。
所以晚上提一盞燈籠,不願和別人和我一樣,什麼也看不見。
釋容雙手合十,對盲人施了一禮後說道,阿彌陀佛,施主真是有菩薩一樣的慈悲心腸。
盲人搖頭答道,不敢當不敢當,這麼做是為我自己安全。
你過這條小巷的時候,可曾與人迎面撞過。
釋容答道有過,盲人說,我帶這盞燈籠時,照亮別人的路,也讓別人看到我。
這樣,行人在路上就不會被撞到。
釋容聽到後感嘆,日日求佛法,今日未曾想到,原來就在我身邊。
為別人着想,只是舉手之勞,能給別人諸多方便。
互相理解,多為別人做一點,別人也會為你做很多,收穫很多。
互相為別人考慮一下,人與人之間會非常和諧。
瞎子點燈就不是白費蠟邏輯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