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 釋迦牟尼佛與箭術

說起釋迦牟尼,很多人以為他只是個傳道受業的佛學家。事實上,除了作為佛學家,釋迦牟尼還是一個「射手」,師兄們千萬別覺得我在胡說八道,接着往下看。

在佛陀釋迦牟尼說法過程中,時常用到射箭的比喻,每一個比喻都非常精妙,發人深省。

目錄

  1. 深諳射術的王子
  2. 從中毒箭闡述佛理

深諳射術的王子

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名字叫喬達摩·悉達。貴為王子的世尊在少年時代接受了很多那個年代的精英教育。

由於從小學習各種辯論、箭術等等,因此還是少年的世尊憑藉超高天賦和後天教育成為了一名射箭能手。他曾是釋迦族裡最擅長射箭的。

世尊十幾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凈飯王為了提倡武術,舉辦了一次武藝競賽大會。在競賽的時候,他的堂弟提婆達多一箭射穿三個鐵鼓,他的弟弟難陀也是一箭射穿三鼓,都贏得熱烈的掌聲。

輪到釋迦牟尼時,他嫌普通的弓箭力量太弱,令士兵到武庫中取來祖傳的良弓,然後一箭射去,射穿七個鐵鼓,天生神力,武藝精湛,被認為是將來可以統一印度的聖君。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他沒有繼承王位,而是走上了修行之路。他傳法之所以如此順利,除了自身的智慧之外,和武力值應該也有一點兒關係。

畢竟,一群武力值爆表的大漢走到哪兒,也沒多少人敢招惹吧!

從中毒箭闡述佛理

世尊出家以後,雖然不再使用武藝,但以箭來說法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佛陀成道之初,由於大家都知道他悟到了世間最高的真理,紛紛來皈依他,但佛陀對於許多形而上的問題不肯解答,正好那些形而上的問題恰是當時古印度思想家最流行的論題。

這些問題即使到現在都還是流行和熱門的,諸如這個世界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靈魂與身體是同一體或者是分開的?人死後還存在不存在?佛陀不回答這些問題,使他的一個嗜愛思考哲學的弟子摩邏迦苦惱不已.有一天摩邏迦跑到佛陀面前說:「世尊!如果您不回答這些問題,我就不想跟隨您了,不如還俗回家。」

佛陀凝視着他這個痴心的弟子說:摩邏迦,如果有一個人中了毒箭,這時候他的朋友要趕快去請醫生來。但是,這個被毒箭射中的人卻要求先查明這箭是誰射的?是哪一種箭?箭的形狀如何等等,然後才肯接受治療。

▲ 點圖片 查看《釋迦牟尼佛》細節

那麼他還沒有把這些疑問弄清楚之前,早就毒發身亡了。這個世界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些問題縱使找到了答案,還是解決不了這苦悶的人生啊!人一生真正要做的,就是在於克服這苦悶的人生!所以,摩邏迦,凡是我沒有闡釋的事,你不用去想,凡是我所說教的事,你要好好的接納。

釋迦牟尼佛說過:「苦是世間的真相。業的累積聚集是苦的原因。要止息世間的苦只有消滅苦的原因。修行求道是在尋求一條出離解脫的途徑。」

把人生的苦看做是射在我們路上的毒箭,佛弟子不應該沉迷於無用的議論,以至於忽略了根本的修行。我們不歌頌苦難,但我們竭盡全力在苦難中成長,同時也發自內心敬佩平凡不屈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