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開頭就講五蘊皆空,也就是說物質、感受、思想、行為、意識都是空無的,而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五蘊確確實實的存在,五蘊也是生命的根源,如果沒有了五蘊生命也就變得毫無意義,那麼心經當中為何說五蘊皆空呢?
物質為空
很多人活着就是為了追求大富大貴,如果有機會當富人,恐怕沒有人會選擇當窮人,所以人們通常認為物質是決定一切的基礎,可見物質的重要性。
而心經當中卻否定了這樣的說法,認為物質是空無的,不應該去過於執着追求。
也就是說財色、名利、地位都是空無虛幻的,再有錢的人,也吃一碗飯、睡一張床、住一間房,到老死了也只會化作一把塵土,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再漂亮的容顏也是薄薄的一張皮,皮下面也是血與骨頭,而且這張皮也會隨着時間老去,失去往日的光鮮亮麗。
追求名利、地位更是一場空,只是滿足變幻無常的內心而已,到老死去的那一刻發現追求名利、地位毫無意義,最後都是一場空。
就像三國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那些三國當中的英雄豪傑明爭暗鬥一生,但最後都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人們的談笑風生,成和敗都變得一場空。
所以說萬物不留、唯有業隨身,做人不能太過多追求這些假有的東西,財色、名利、地位你說不存在,它確實也存在,但最後也都是一場空,就像虛幻一樣。
所以心經當中的物質為空,並不是說物質就是永遠不存在,而是物質是變幻無常的,不應該太貪圖追求物質,而是順其自然,捨去內心深處的貪心,放下不必要的紛爭,這樣人間才會成為一片凈土。
感受、思想、意識為空
其實人的感受、思想、意識都是剎那的,在特定環境下升起,隨後都會消失不見,而不是永恆的存在。
比如說看到一個女孩非常漂亮,你很想追求她,但是過了段時間又看到比這個女孩更漂亮的,於是忘記了最初的那個女孩,你的感受思想意識一直在變化,非常不可靠。
又比如你吃到一個非常好吃的食物,在當時你會感受到非常的幸福,但吃完了這種感覺也會消失,留下的只是回味。
人的思想意識不斷升起又消失無休無止,就像一個匆匆過客,就像客棧里的形形色色的客人,客人最後都會離開,什麼也不會留下,而只有客棧真正主人才會留下來。
所以我們不要太執着感受、思想、意識,做人做事一定要順其自然,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沒有發生的也不要太焦慮恐懼。
離開了當下,你要找我們的生命,找我們的生存,找我們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因為感受、思想、意識最後都為空。
行為為空
其實人的行為沒有對錯和善惡,只是人們對行為的判定標準不同而已,哥倫布航海發現了美洲大陸,成為了歐洲人心中敬仰的大英雄。
但對於美洲土著人來說成了災難,所以歐洲人看待哥倫布的行為是非常偉大的壯舉,但對美洲土著人來說他是侵略者的代表。
又比如說你救了一隻狼,對狼來說這是善行,隨後狼吃掉了一隻羊,那麼你救狼的行為對羊來說就是惡行。
所以說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和善與惡,只是人們對行為的看待角度和判定標準不一樣而已,人的行為是不可靠的,所以說心經當中講行為為空,只有行為背後的因果才是真實不虛的。
結語
修道、修佛追求的是永恆的真理,真實不變的真理,那些變幻無常長虛幻一樣的五蘊並不是修行人該追求的,五蘊是虛幻空無的。
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定要看到事物的本質,用自己的肉眼、感官去判斷事物永遠都是凡夫,所以心經當中的五蘊皆空是讓我們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質,破我執、法執、掃除內心的一切執着,一切障礙,離真正的道越來越近,。
學佛就是要讓自己內心變得無比清凈,放下對五蘊的執着,那麼也不是一個凡夫了,跟大多數人的追求背道而馳,也就是所謂的人心不死道不升,因為大多數人的追去並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