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身觀音菩薩――我的西部游(十四)

唐朝以前的男身觀音菩薩

男身觀音菩薩像

男身觀音菩薩像

在莫高窟內,我有興趣地看到了許多男身觀世音菩薩的塑像和壁畫,從而證實了我1984年在普陀山看到的「南海觀世音大力士」的塑像。在那以前,我一直都認為觀世音菩薩是觀音娘娘,是菩薩中唯一的女性代表,卻原來也是一尊偉男子菩薩。後來在書中查閱到中唐以前的觀音菩薩是男身,之後按照中國百姓的願望逐漸演變成了女身,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觀音形象。這次來到莫高窟才目睹了觀音菩薩的真面貌,那裡壁畫中的觀音菩薩幾乎都留着小鬍子,他們身後有光環,腳踏或坐禪在蓮花上。在中唐之後的壁畫上就漸漸地出現了女身觀音的形象。回來之後查閱了相關資料,才得知如下:

男身觀音菩薩像

男身觀音菩薩像

男身觀音菩薩像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也是藝術的重要題材之一。

盛唐時期,吳道子把宗教人物畫推進到了極富表現力、生動感人的境地,其代表作就是「男觀音像」。在敦煌莫高窟以觀音為題材的壁畫,主要有「千手觀音變圖」、「不空絹索觀音變圖」、「水月觀音圖」、「如意輪觀音變圖」、「觀音經變圖」等。明末丁雲鵬所繪的墨色觀音大士像,就與傳統的畫法不同。圖中所繪的觀音菩薩,狀如聖母,披衣露額,大眼小口,懷抱嬰兒,坐於墊有獸皮狀蒲團的石上,閉目沉思,空中有鸚鵡飛來。

「觀世音」是一位印度菩薩,從記載觀音身世的幾部佛經都能看到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菩薩中的男菩薩。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是隨着魏晉時期凈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

男身觀音菩薩像

男身觀音菩薩像

男身觀音菩薩像

凈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動亂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里,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原因就是因為廣大民眾祈望有一位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救世主。在頻生的天災人禍面前,束手無策、陷於失望甚至絕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這樣的救世主。

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着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嘴唇上還有兩撇小鬍子。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她的標準像是「聖觀音」,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是觀音各種寶相的總代表。

在所有的佛像中,唯獨觀音菩薩的形象千姿百態,比如: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准胝觀音、送子娘娘千手千眼觀音,等等,這也表明了中國百姓在種種苦難面前的各種乞求願望。比如不生育的家庭就希望觀音送給他們孩子,觀音形象就成了送子娘娘;蒙受冤屈的人就希望觀音有千手和千眼,看清罪孽,將壞人捉住,觀音形象就成了千手千眼觀音,等等。在眾多的神明中,也只有觀音菩薩受到中國人的愛戴,因為她是萬能萬賢的菩薩。

以上心得也圓了我的心愿,既了解了古代歷史,又「體察」了民意。有句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2010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