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禮遇的玄奘,晚年為何遭高宗軟禁,離世後竟無官員參加葬禮?

我相信,看過《西遊記》的人都對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有一定的了解,在天下經文所述不一的時候,為了能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毅然踏上西行之路,去天竺求取真經,並重新翻譯。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起,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占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而《西遊記》即是以其取經事迹為原型改編的。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圓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數百千」,送葬時,「京邑及諸州五百里內送者百萬餘人」。

與民間送行者百萬人相比,朝廷的表示卻是並不高,對於高僧的離世,也只是報銷了喪葬經費,允許僧尼弔喪,妥善保護經書。

可是,據歷史記載,玄奘在取經歸來後,馬上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優待與支持。

不但為了安置玄奘從天竺帶回的佛經、舍利、佛像,還為其建造了大雁塔。唐太宗甚至兩次請求玄奘還俗,幫自己分憂朝政,卻都被玄奘婉言謝絕。

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治也曾為玄奘寫過《述聖記》,還在慈恩寺落成後以玄奘為上座。

如此禮遇,為什麼成了皇帝的李治在玄奘死後卻連個謚號都不願給呢?

原來,玄奘歸國時唐太宗李世民趨於年邁,身體不好,自知陽壽將盡,而佛教又很強調因果報應。

於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政治派看中了這點,為了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常常力薦玄奘法師。只要玄奘能讓唐太宗平心靜氣,伺候舒服,那麼未來輔政大臣的位置就穩了。

回國十年,皇權與相權的鬥爭日趨白熱化,李治決定剪除長孫無忌一派。而玄奘法師因為唐太宗的原因,與長孫無忌等人來往過密,自然也被劃入到了舊臣一派。

李治登基後,顯慶初年決定移駕東都,特意下令讓玄奘同往,居住於宮中。雖然名義上是優待玄奘法師,實際上和軟禁沒有區別。

玄奘根本就沒有什麼自由,只好在屋內翻譯佛經,不過人手不夠,效率難以保證。更難受的是,生了病無人醫治,只好私自出宮就醫,李治聽聞後極為不悅,這才安排太醫前往救治。

李治之所以對玄奘如此顧忌,原因之一便是玄奘在民間擁有的極高聲望。

有一則故事是,玄奘得到李治的允許回鄉探親。返鄉後,他發現父母墳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為了報答父母,玄奘上表請求李治資助,為二老改葬,李治准奏。

不過改葬的消息不脛而走,竟有上萬人特意跑來,只為一睹大師的風範。

這樣的人氣自然讓李治感到棘手,為了穩住民心,哪怕身為天子,也不敢輕易動他。

不過,李治對於其他舊臣卻是狠辣,對長孫無忌一派的大臣貶得貶,死的死。

永徽六年以來,上層政治血案頻發。

玄奘為了避禍,於顯慶四年(659年)十月,求往陝北玉華寺翻譯《大般若經》,李治准奏。

李治之所以會批准,是因為在三個月前,與玄奘往來甚密的長孫無忌已經被逼死黔州褚遂良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死於愛州,曾經幫過玄奘于志寧,也在廢王皇后立武媚娘時因保持中立而被貶。

《大般若經》梵文本足足有二十多萬頌,繁重的工作讓玄奘身心俱疲,讓他隱隱約約地意識到自己的時日無多。

某一天,他突然託付起了後事:「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

麟德元年正月,一個弟子慌慌張張找到玄奘,說自己剛剛做了一個噩夢:「見有一浮屠端嚴高大,忽然崩倒。」

玄奘聽後並不吃驚,安慰道:「別害怕,與你無關,這是我即將滅亡的徵兆。」第二天晚上,玄奘不小心在屋後絆倒,隨後身體越發不好,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五日後,圓寂。

結語:玄奘的西行故事讓人心生敬佩,可回國後的生平卻又讓人唏噓不已。據說在玄奘圓寂後的數月,李治仍舊剷除着異己,直到朝堂安靜下來才停止。只是每每到了上朝之時,大臣們個個保持沉默,既不進諫,也不舉賢,完全不是李治所理想的模樣。

END

了解更多趣聞,觀世界的參差,記得關注我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