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渡江啟宗門,九年面壁坐冷禪

正門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中嶽嵩山山,因為修建在少室山的密林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首任住持是印度高僧跋陀,雲岡石窟也是孝文帝為其開鑿的。跋陀信仰小乘佛教,屬於律宗。公元527年,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創立大乘佛教下的禪宗,深刻改變了少林寺以後的發展路徑,因此少林寺也被稱之為禪宗祖庭唐朝時,禪宗已是漢傳佛教的第一大教派,到元朝時,禪宗徹底統一了少林寺,律宗退出。今天,我們欣賞幾首與少林寺有關的古詩。

一、《游少林寺》 唐·沈佺期

長歌游寶地,徙倚對珠林。

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紺園澄夕霽,碧殿下秋陰。

歸路煙霞晚,山蟬處處吟。

九龍潭

一邊放聲高歌,一邊遊覽寶地,在樹林里徘徊許久不忍離去。古老的雁塔,飽經風霜,龍池也年深日久。雨後初晴的寺院,夕陽映照下澄澈似洗,秋月照耀着碧綠色的大殿。晚上回去的路上,滿眼煙霞,處處都是蟬的吟唱聲。

徙倚:徘徊,猶豫的意思;龍池:即九龍潭,在嵩山上;紺(gan,四聲)園:指佛寺,也可指道觀;霽(ji):雨後初晴。

沈佺期在唐詩發展過程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與宋之問合稱「沈宋」,他們為近體詩(格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不過,因為二人喜歡諂媚權貴,人品低劣,人們一般愛其才而鄙夷其為人。這首《游少林寺》,背景是在秋天,一個雨後初晴的下午,作者登上嵩山。先在樹林里「吸氧」,隨後來到寺里,雁塔、龍池因為歲月的洗禮,顯得古樸、莊嚴。直到夕陽西下、明月初升,作者才伴着陣陣蟬鳴下山而去。

二、《幸少林寺應制》 唐·宋之問

紺宇橫天室,迴鑾指帝休。

曙陰迎日盡,春氣抱岩流。

空樂繁行漏,香煙薄彩斿。

玉膏從此泛,仙馭接浮丘。

牌坊

寺院橫亘在京都附近,鑾駕回宮時指向帝休木。曙光下,迎祭太陽的活動結束了,春天的氣息擁抱着岩石流動。歡樂中時間過得飛快,香煙瀰漫,彩色旗幟看不大清了。從此地冒出了仙藥,仙鶴飛來接走浮丘。

紺宇:即紺園,寺廟;天室:天上的星宿排列位置,地上宮殿也是同樣排列;帝休:《山海經》上記載的位於少室山的一種樹木,據說吃了它的果實可以讓人忘記憂愁,不再發怒;迎日:帝王迎接、祭祀太陽的活動;行漏:計時的沙漏、水漏,代指時間;彩斿(you):彩色旗幟;玉膏:美酒,仙藥;仙馭:仙人的座駕,指仙鶴;浮丘:人名,周朝人,最後登天成為神仙。

這首詩不好理解,主要是用到一些典故,和不大常見的詞彙。本詩是應制詩,作者春天跟隨天子到少林寺參加活動,按照命令賦詩一首以作紀念。首先點名少林寺位於京師(洛陽)附近,並說明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迎日活動。煙火旺盛,以至於儀仗隊的旗幟都看不清了。此地,正是當年浮丘修道,最終跨鶴升天的地方。

三、《少林寺詩》 宋·李廌

禪老家風古少林,道場遺迹蔽煙岑。

山遮石腳斜陽早,雲礙鐘聲出谷深。

只履度關天杳杳,九年面壁海沉沉。

欲知苗裔能傳法,柏樹猶明聖主心。

塔林

古老的少林寺,有悠久的禪宗風氣。當年的道場遺址,遮蔽在煙霧下的懸崖邊。因為大山遮擋,斜陽照射不到山腳上;因為雲霧阻礙,寺里鐘聲未能傳出很遠。當年,達摩祖師只履度過關隘,一去天高路遠杳無音訊。在少室山上,面壁九年能讓大海沉淪。想要知道後人,能不能傳揚達摩的佛法?嵩山上的柏樹,彷佛也能理解聖君的心思。

廌(zhi,四聲):獨角獸;岑(cen):懸崖岸;只履度關:傳說達摩祖師圓寂後,葬於熊耳山,三年後,宋雲出使西域回中原,在蔥嶺遇到達摩,發現他提着一隻芒鞋。回來後,宋雲告訴皇帝這件事,皇帝以為他故意欺君,因為達摩去世的事情人盡皆知,後打開達摩棺材發現,果真只有一隻鞋子;柏樹:嵩山嵩陽書院里,有三棵大柏樹,被漢武帝封為將軍柏,其中三將軍柏已毀於明末。

達摩祖師攜帶一隻芒鞋,回到西天,再也沒有音訊傳回,只留下一座少林寺。他的禪理,希望後人好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