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頓悟成佛,到底悟出了什麼?

20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子坐在菩提樹下,參悟世界的真理,經過49天,終於悟出了真諦,證得大圓滿,即身成佛。人們不禁要問:釋迦牟尼究竟悟出了什麼真理,他為什麼不將所悟出的真理直接傳授給別人,以便讓更多的人證得圓滿,提升境界,甚至見性成佛呢?

1.頓悟與漸悟的辯證。釋迦牟尼自小就喜歡思考人生、思索世界,他厭倦了錦衣玉食,看破了燈紅酒綠,寧可放棄王族的榮華富貴,誓求覺悟真理。他幾十天靜坐在菩提樹下,全身心地梳理總結以前的修行與心得,最終實現了從量變(漸悟)到質變(頓悟)的飛躍。所以,後來有人效仿佛陀也坐在菩提樹下,想達到頓悟,那必然是徒勞無功的。

2.小我與大我的圓融。釋迦牟尼頓悟前,專註於自我修行參悟,頓悟後,專註於芸芸眾生的教化普渡,要以自己的覺悟帶動更多人覺悟,要以自己的慈悲喚醒更多人慈悲,要以自己的離苦得樂換來更多人離苦得樂,最終以小我成就大我,從小乘邁入大乘。

3.性空與本足一體。世界就是性空與本足的矛盾統一體。性空不等於虛無,空的是表象,空的是暫時,空的是過程,空的是形式……例如:現代物理學證實了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的真空。本足也不等於充盈,世界並不是處處充盈的,空與實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相生相成。例如:物質可細分為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介子超子夸克等400多種粒子。所以,分子使得物體內部有空隙,原子使得分子內部有空隙,電子和原子核使得原子內部有空隙(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質子和中子使得原子核內部有空隙,夸克使得質子、中子內部有空隙。如果世界是虛無的,就沒有人能證得圓滿。

4.小與大的互變性。釋迦牟尼悟得「一塵一世界」。塵埃相對於人們所處的地球來說,是非常小的,但地球相對於宇宙來說,也是非常小的。釋迦牟尼看到塵埃里也包含大千世界,這樣的話,小小的塵埃又大於大千世界。小大互變實際上也是一種「諸行無常」。

總之,釋迦牟尼悟出的真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不是一兩個人能說得明白的,不是一兩天能說得透徹的,也可能不是語言能表達出來的,關鍵在於個人去躬行磨練、不懈求索、靜心體悟。

@真知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