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西來白馬寺,佛光東漸遍中華

白馬寺,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漢明帝夢見一高大金人,遂派人前往印度拜佛取經,使者在今中亞地區遇到兩位印度高僧,於是一同返回洛陽。因為他們用白馬馱着佛經、佛像,漢明帝便將為他們修建的駐錫之所稱之為白馬寺,「寺」則來源於兩位高僧之前暫居的鴻臚寺(主管外交、民族事務的部門),從此我國的佛教場所都稱為寺。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與白馬寺有關的四首詩詞。

正門

一、《宿白馬寺》 唐·張繼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鼓樓

當年白馬馱着經書來到洛陽的故事,早已歸於空虛。而今只有殘牆斷碑,是當年留下的遺迹。躺在茅屋裡,外邊蕭蕭秋風吹起,一整晚的雨滴聲,困住了我愈加濃烈的思鄉之情。

張繼是晚唐人,一首《楓橋夜泊》千古流傳。洛陽是唐朝東都,白馬寺作為名剎,按說不應該荒涼,但晚唐時期,政治黑暗,天災人禍不斷,之前的安史之亂中,朝廷軍和叛軍曾在此大戰,即使是繁華無比的東都,也只能歸於衰落了。等到張繼借宿的時候,白馬寺已是殘破不堪了,或許正是蕭瑟的環境,加重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二、《白馬寺晚泊》 宋·秦觀

蒙蒙晚雨暗回塘,遠樹依微不辨行。

人物漸稀疏磬斷,綠薄叢底宿鴛鴦。

鐘樓

晚上,下着濛濛細雨,黑暗中我回到池塘邊。遠處的樹木朦朦朧朧,不能細緻辨認有多少行。人影和事物逐漸稀少,被稀疏的大石頭隔斷,綠草叢下面,有一對鴛鴦在夜宿。

作者貌似是為了趕路,直到天黑才停了下來,只能留宿白馬寺。因為天上下着小雨,又是天黑,這種情況下,也沒辦法參觀寺廟,在門口的池塘邊轉轉得了。結果,發現一對鴛鴦,在池塘邊的水草叢底部休息。不知道是它們自己飛過來的,還是和尚們餵養的。

三、《夢遊洛中》 宋·蔡襄

白馬寺前冠蓋盛,送行賓友盡英豪。

耿丞血染邊場草,留得聲名日月高。

牌坊

白馬寺門前,達官顯貴雲集,前來送行的親友,都是英雄豪傑。耿丞鮮血染紅了邊疆的草木,留下美好的名聲,與日月同高。

作者當時在福州建制貢茶,神遊洛陽,故此寫下《夢遊洛中》十首,這是其中之一。這裡的耿丞,應該是東漢名門耿氏家族中的一個,或許是美陽侯耿秉或十三將士歸玉門的耿恭。達官顯貴為耿將軍在白馬寺前送行,而耿將軍也不負眾望,血染沙場,保家衛國,留下赫赫威名。

四、《白馬寺》 現代·老舍

中州原善土,白馬馱經來。

野鶴聞初磐,明霞照古台。

疏鍾群冢寂,一夢萬蓮開。

劫亂今猶昔,焚香悟佛哀。 

齊雲塔

這裡原本是充滿和諧的中州樂土,白馬馱着經書遠道而來。我初次聽到野鶴鳴叫於大石上,鮮明的彩霞映照着古台。寂靜的僧人墳冢群里,傳來幾下敲鐘的聲音。在夢裡,有萬朵蓮花盛開。如今的劫亂和以前相似,焚香禮拜時,方能領悟佛陀的悲哀。

本詩作於1939年,即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的中國,尤其是中原大地,沉淪在日寇的鐵騎蹂躪之下,民不聊生。佛像或許見識過很多天災人禍,但卻無能為力,所以說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