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說的「輪迴轉世」到底是怎麼回事?

佛教認為一期生命結束後,其靈魂會再次轉變成為人類、動物或其他生命形態,像車輪一樣來回循環。這就是所謂的「輪迴轉世」。

其實,這個理論zuì先是波羅門教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因果律可以貫穿於前生、今生、來生。生命形式在「業力」的推動下不斷變換成天神、人類、畜生、餓鬼各道眾生,而靈魂始終不滅。

波羅門教認為擺脫輪迴的方法有祭祀、苦行、冥想、供養。認為祭祀神靈可以消減惡業,增長善業。而苦行可以抵消以前的罪業。冥想則可以幫助人獲得精神解脫的體驗。此外,他們宣稱低種姓的人通過供養高種姓,將來就有可能投胎成高種姓。

在輪迴問題上,原始佛教基本上繼承了波羅門的觀點。但反對用祭祀神靈和供養波羅門的辦法來改變命運。佛教認為擺脫業報輪迴的唯一出路就是修行,只有證得阿羅漢果,才能擺脫輪迴之苦。

但要證得阿羅漢果,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先要觀到「諸法無我」。「無我」是指所有的現象變化中沒有實質的主宰者、造作者、受報者。一切主體都是在無明中因緣和合而成的,並無獨立真實的主體。

很顯然,「諸法無我」與「輪迴轉世」是存在矛盾的。佛陀在世的時候,這個問題並不突出。但發展到部派佛教時,很多外道就前來論戰了,他們詰問佛教徒,你們既然都「無我」了,那是誰在「受報」,誰在「輪迴」呢?

為了回應這個問題,佛教中的一些部派提出了「補特伽羅」的概念,同時為了兼容「無我」,而認為補特伽羅是個「假名」,是一種「方便」。後來又衍化出了「勝義補特伽羅」、「勝義諦」。雖然翻來複去地論證,但始終存在一些難以自圓的地方。

原始佛教理論中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後來大乘唯識宗從第六識中分化出了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並完善了變現理論。至此,輪迴的問題才算得到了清楚明白的表述。

大乘唯識學認為,阿賴耶識是一種高度濃縮的信息庫,它能將業識外化為具體的生命形態。生命的出現就是潛態信息(父母雙方信息組合)通過吸收物質營養(早期一般又母體供給)而轉化為顯態生命(胎兒)的過程。而催動這個轉化進程的幕後推手就是「業力」。

說到「業力」,它的成分是相當複雜的。它包括了過去無數次生命歷程中的行為、語言、思想所留存的信息,以及相應環境所施加的影響力。而造成業力累積的根源就是因果規律。

世間萬物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沒有無原因的結果。生命輪迴的直接動力就是代表因果律的「業因」。它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就是阿賴耶識,它是起決定作用的。有什麼樣的阿賴耶識就會變現出什麼樣的生命形態。但具體變現成一個什麼樣的生命又受制於外因。包括父母的狀態、周圍環境等因素。內因與外因要「相應」,發生結合作用,阿賴耶識才能轉現為物質形態的生命。

六道輪迴石雕

唯識認為,我們今世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別的形態,那是因為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儲藏着「人」的業因。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因為我們除了具備「人」的共因(共業)之外,還有各自的別因(別業)。但不管是什麼因素,都是前世所累積而成的。而且今生還在不斷累積。如果我們不努力保持「人」的業因,而是不斷加入諸如畜生之類的業因,將來就可能受此業力的牽引而變現為畜生。

阿賴耶識是統帥一切的根本識,它是一個大倉庫,其他七識的種子都儲藏在這個倉庫裏面。當遇到成熟的外因條件時,第七識末那就會活躍起來,從倉庫里把六識種子播灑出來,變現為具體的生命。

具體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當產生新的生命的條件成就時(父母、環境等業因成就),末那就把與這些因素「相應」的阿賴耶識從倉庫中搬運出來,分化為六識,通過吸收外在物質(母體供給的營養、食物)而組裝成具體的生命。

生命形成之後,第六識(意識)一直沒有閑着,它除了協同前五識運轉之外,也接收前五識反饋回來的信息。在進行粗加工之後,將它們傳遞給第七末那識。末那再進行深加工,將其轉換為業因,送進倉庫中儲存。生命就是這些信息在倉庫中進進出出的過程。

當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末那會將前六識收回來,連同自己一起送入倉庫,然後把倉庫大門關上,離開那個具體的肉身。等待機緣成熟時再轉現為下一個生命。這類似於司機在開壞了一輛舊車後,再去開一輛新車,司機還是那個司機,但車已經不是那輛車了。

這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具體的過程會比這要複雜得多。這個理論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在此不作討論。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閱《瑜伽師地論》和《解深密經》,裏面有更詳細而shēn度的解說。